经典医案汇8(40篇典型医案)
发布日期:2021-08-12 阅读量:49578
典型病案分析31眩晕
患者刘某,女,71岁,2012年11月6日就诊
主诉:头晕1年余
现病史:1年前出现晚上平躺向左扭头及白天仰头时头晕,伴有视物旋转,偶有恶心呕吐,四肢困重乏力,心烦,纳眠可,口稍苦,二便调。
舌质:舌淡,苔黄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
西医诊断:良性位置性眩晕
治法:清热化痰熄风。
方药:柴芩温胆汤加减
柴 胡10g 黄 芩12g 半夏30g 陈 皮10g
茯 苓15g 枳 实10g 竹茹15g 炒白术10g
丹 参15g 钩 藤30g 石决明30g 仙鹤草30g
7付,水煎服
2012年11月13日
服前方后头晕明显减轻,早晨起床时有轻微头晕,向左扭头时基本不头晕,身有力,心不烦,纳眠可,口中和,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紧数。
中药守上方加天麻10g荷叶15g
10付,水煎服
2012年11月20日
服上方后头晕明显减轻,期间发作1次,身有力,心不烦,纳眠可,口稍苦,二便调,舌淡,苔黄腻,脉细数。
中药守上方加苍耳子10g牵牛子9g
10付,水煎服
服上方后头晕减轻,转头时未再感头晕,身有力,心不烦,纳眠可,喜热饮,口稍苦,二便调,舌淡红,苔黄腻,脉沉弦。
柴胡10g黄芩12g半夏30g 陈皮10g
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5g 天麻10g
白芍15g丹参30g仙鹤草60g牵牛子10g
钩藤30g石决明30g
15付,水煎服
按语:
眩晕病因较多,古人分析有:一、风眩:始见《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二、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亦认为:“无痰不作眩”。三、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四、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等亦同意此说。张景岳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但虞摶等则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五、七情内伤、过劳、失眠等均可引起眩晕,亦是临床常见到的。虽病况繁多,只要详为辨证施治,即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患者头晕,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口稍苦,苔黄腻,脉滑辨为痰热上扰,蒙蔽清窍。柴芩温胆汤以清热化痰,半夏、竹茹;陈皮、枳实一温一凉药物相伍,加入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柴芩温胆汤为《医宗金鉴》所载之温胆汤加柴胡、黄芩二味,在清痰热方温胆汤中加柴胡、黄芩二味,以引经。张师用药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痰浊得去则复其宁谧,后加入牵牛子消痰,诸药合用,风熄痰化。
典型病案分析32不寐
患者窦某,女,64岁,2012年12月25日就诊
主诉:入睡困难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眠浅易醒,身上有力,心烦急躁,纳呆,口干,欲饮热水,二便调。
既往史:糖尿病史4年
舌脉:舌红,苔白,脉弦。
中医辨证:不寐
西医诊断:失眠
治法:清利肝胆,健脾养心
方药:小柴胡汤和归脾汤加减
柴 胡10g 黄 芩12g 半 夏9g 炒白术15g
茯 苓12g 炒枣仁15g 龙眼肉15g 麦 冬15g
合欢花15g 黄连6g 珍珠母30g
7付,水煎服
2012年12月31日
服上方后睡眠改善不明显,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心烦急躁,纳呆,口淡无味,口干欲饮,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数。
治疗:熟 地15g 炒白芍15g 枸 杞15g 炒白术15g
炒枣仁15g 元 肉15g 黄 柏10g 淫羊藿1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夜交藤30g
7付,水煎服
2013年1月7日
服上方后现能入睡,醒后亦可再入睡,纳食好转,心烦急躁情绪好转,口干多饮,口淡无味,二便调,舌红,苔少,脉弦数。
治疗:中药守上方加麦冬15g
7付,水煎服
2013年1月22日
服上方后纳食、睡眠及情绪基本正常,现口干多饮,口稍苦,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治疗:中药守上方加黄芩12g炒莱菔子30g
7付,水煎服
按语: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证见入睡困难,身上有力,知其病在肝;心烦急躁,口干,脉弦,知其火旺。肝胆火旺,相火引动心火,心神被扰,使阳不入阴,而不寐。张师善从肝胆论治失眠,结合此案,患者肝胆相火偏旺,扰动君火,使君相失位,君火不明,而致心神被扰。患者服首方后效不明显,二诊结合其口淡无味之证,知除有肝胆火旺之外,还有心血不足之证,遂加入熟地、白芍养血敛阴之品,故收效明显。
典型病案分析33 郁证
患者石某,女,50岁,2013年1月31日就诊
主诉:心烦多梦1月
现病史:患者1月来虚烦不寐,健忘多梦,心悸,怔忡,恐怖易惊,咽干,潮热盗汗,腰酸腿软,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弱。
中医辨证:郁证
西医辩证:更年期综合征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黄 连6g 黄 芩6g 白芍15g 阿胶(烊冲)
枣 仁15g 百 合10g 知母10g 鸡子黄2枚
甘草6g
7付,水煎服
2013年2月26日
服前方后心烦及紧张害怕基本消失,能入睡,一般梦,四肢有力,食纳可,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治疗:中药守前方继服。
12付,水煎服
按语:
《内经》云: “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患者虚烦不寐,健忘多梦,心悸,怔忡,恐怖易惊,咽干,潮热盗汗,皆源于年过五旬,天癸竭,由于肝肾亏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过旺不能下降于肾,出现心肾不交,神失所养而见此证。必须抓住心肾不交这个重要病机,本方具有育阴清热、滋阴降火之功,为治少阴阴虚火旺证之方,水亏火炽烦不卧,滋阴降火自然康。《伤寒论》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子黄、阿胶之甘以补血;以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金匮方歌括》元犀按:百脉俱朝于肺。百脉俱病,病形错杂,不能悉治,只于肺治之。肺主气,气之为病,非实而不顺,即虚而不足。百合能治邪气之实,而补正气之虚;知母人肺金,益其水源,下通膀胱,使天水之气合,而所伤之阴转,则其邪从小便出矣。若误汗伤阴者,汗为阴液,阴液伤故以此汤维其阳,即所以救阴也。张师加入百合知母汤来灵活的加减变通,诸症向愈。
典型病案分析34头痛
患者张某,女,1959年01月01日,2013年1月22日
主诉:头痛1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感冒后出现头痛,伴双目发胀及视物不清,部位不固定,生气时明显,时有心烦急躁,阵发性烘热汗出,胸闷,善太息,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难再入睡,纳差不欲食,厌油腻,喜热饮,口不苦,二便调,双手心发热,眼干不适。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头痛
证候诊断:肝郁脾虚,痰浊上扰
治 法:疏肝健脾,燥湿化痰兼益气敛汗
方药:
川楝子9g 黄 芩9g 半 夏15g 陈 皮10g
炒白术15g 茯 苓15g 炒白芍15g 炒枣仁15g
黄 柏10g 淫羊藿1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黄 芪90g 炙甘草10g 浮小麦30g 大 枣10枚
桑 叶12g
2013年2月7日
服前方后头痛较前减轻,现仍心烦急躁,时有胸闷,阵发性烘热汗出,入睡困难,眠浅易醒,纳呆,身较前有力,手足心热,目干,二便调,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滑。中药守前方加生地9g,玄参12g,木香10g。
按语:
朱丹溪有“五志烦劳,皆属于火”之说,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本例患者头痛发作即是在生气时明显,兼有胸闷,善太息是其明证;然伴有烘热汗出、眼干,实乃实中有虚之象。故从肝肾论治;虑其尚有纳差、不欲食、厌油腻等脾系症状,治疗上兼以健脾。方从张师自拟三调汤加减,本方以疏肝健脾温肾为主,方中用桑叶,考虑肝郁久则化热,而桑叶苦寒入肝经能清泄肝热,且甘润益阴以明目,故效甚佳。
典型病案分析35肺痿
患者李某,男,61岁,2013年3月13日
主诉:咳嗽、胸闷1年。
现病史:患者1年前咳嗽、胸闷,在洛阳中心医院诊为“肺间质纤维化”,现症见:咳嗽、胸闷,咳吐白色泡沫痰,畏寒,纳差不欲食,进食后则干呕,喜温饮,口干,遇冷遇热皆咳清涕,大便干,日1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既往史:双足发凉3年,
过敏史:无
中医诊断:肺痿
证候诊断:脾虚寒证
西医诊断:肺间质纤维化
治 法:健脾益气,止咳祛痰
处 方:
柴胡10g 黄 芩12g 半夏15g 陈皮10g
茯苓15g 炒白术15g 芦根15g 干姜9g
猪牙皂9g 木 香10g 杏仁10g 黄芪60g
炙甘草10g
2013年5月3日
服前方后胸闷、咳嗽减轻,咳白色泡沫痰,鼻流清涕,动则汗出,双足发凉,纳仍差,食后干呕较前缓解,口干,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
治疗:中药守前方加细辛15g,桂枝6g
2013年6月18日
服上方后咳嗽、胸闷明显减轻,动则汗出明显减轻,现症见:活动后咳嗽、胸闷不适,鼻流清涕,静坐时症状轻,咳嗽明显减轻,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细。
治疗:中药守上方五味子6g,黄芪加至120g
按语: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本病发病机理虽总缘于肺脏虚损,咳吐白色泡沫痰,畏寒,纳差不欲食,进食后则干呕,双足发凉,患者初诊症状以脾肺虚证为主,故治疗以健脾益气、止咳祛痰为主。《张氏医通·肺痿》将其治疗要点概括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散风热”七个方面。本治疗方药中重用黄芪,取黄芪之性热,能温补脾阳之效,补土以生金,杜绝生痰之源。李东垣曰:“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肺为娇脏,虽诊断为寒痰为患,但用药不可骤加大剂温燥之品,以防“虚不受补”,另外肺主宣肃,需时刻重视气机的调畅,应领悟到老师应用小柴胡汤及木香,杏仁的意义所在。
典型病案分析36头痛
患者金某,女,65岁,2013年3月12日就诊
主诉:头痛10年。
现病史:患者10年前出现巓顶部及后枕部疼痛,阵发性,持续20分钟左右自行缓解,身乏力,心烦急躁,视物模糊,纳眠可,口干,时有口苦,二便调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细。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余,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BP:142/88mmHg
中医诊断:头痛。
证候诊断:血虚头痛。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治 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处 方:加味四物汤加减。
熟地15g 当归15g 白芍15g 川芎10g
夏枯草15g 黄柏10g 钩藤30g 黄芪30g
桑叶15g 菊花15g
2013年3月26日
服前方后头痛较前减半,身较前有力,心已不烦,视物模糊,纳眠可,口干,时有口苦,二便调,舌质淡红,苔微腻,脉细。
治疗:中药守前方去夏枯草,加柴胡10g,黄芩12g,蔓荆子15g
丹珍头痛胶囊 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按语:
头痛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患者病史较长,考虑内伤为多,身乏力,心烦急躁,视物模糊多为气血不足,以肝血为甚(目得血则视),不能上荣,窍络失养,不容则痛,故治疗以养肝血为主;又肝阴血虚,阴不敛阳,致肝阳上扰,故加钩藤潜阳熄风,使肝血得养,肝火得宁。共奏养血敛阴、清热熄风之效。结合舌质红,苔薄黄,酌加桑叶、菊花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达到和络止痛之目的,且“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七物降下汤为临证治疗高血压之经验效方,当细心体会并领悟之,二诊时之所以加用小柴胡汤意在针对口苦咽干不适之症,亦当仔细体会老师临证加减方药的用意所在。
典型病案分析37汗证
患者程某,女,63岁,2012年7月25日就诊
主诉:全身阵发性烘热汗出1月余
现病史:
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阵发性烘热汗出,汗出后身冷,畏寒,伴心烦急躁,时有心慌,入睡困难,头晕,现:身乏力,反酸,纳眠差,口苦,大便溏,小便尚可,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既往史:类风湿病4年,高血压病史3年,1月前发现骨质疏松(重度)
中医诊断:汗证
证候诊断:脾虚气虚,阴阳失调
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
治 法:补气健脾,调和阴阳
处 方:
黄 芪60g 炒白术15g 茯 苓15g 炒苡仁30g
黄 连6g 黄 柏10g 淫羊藿10g 仙茅10g
白 芍15g 炒枣仁15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2012年8月1日
服前方后全身烘热汗出次数较前减少,日3-4次,白天明显,汗出后仍身冷,身乏力,反酸,纳可,眠差,口中和,二便调,舌质红,苔腻,脉弦紧。
治疗:中药守前方仙茅加至30g,黄芪加至90g
2012年8月13日
服上方后诸症减轻,现阵发性烘热汗出,身已不乏力,畏寒较前减轻,时有头晕,口中和,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脉沉弦紧。
治疗:中药守前方加元肉15g
按语:
汗证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患者症状虽未复杂,但头晕,身乏力,反酸,纳眠差,大便溏,一片脾虚症状明显。治疗上张师提倡抓主证,紧扣主要矛盾,即脾虚这个主要环节。故重用黄芪60g,以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汗出后身冷,畏寒,合二仙汤以补阳,阴阳调和,则腠理固密,汗证向愈。
腠理不固导致汗液外泄的一个方面,而内在病变也可迫津外泄,临证应明确汗证乃阳加于阴,不可偏执一方,汗证的发生既有阳虚汗泄的存在,也有由热迫津外出的可能,因此治疗上既需要益卫固表,又需清除湿热。
典型病案分析38胸痹
患者杨某,男,58岁,2013年3月19日就诊
主诉:心前区刺痛3年,加重4天。
现病史:3年来心前区刺痛,间断发作,持续数分钟缓解,4天前疼痛程度加重,自服麝香保心丸、脑心通胶囊后症状缓解,体胖,身稍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脉:舌质暗,苔薄黄腻,脉沉细。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平时查心电图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胸痹
证候诊断:气滞痰阻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治 法:理气化痰
方 药:
柴 胡10g 黄 芩12g 半 夏30g 陈皮10g
茯 苓15g 枳 实10g 竹 茹15g 苍术10g
制乳香9g 莪术15g 全瓜蒌15g 黄芪30g
炙甘草6g
2013年3月26日
服前方后心前区刺痛明显减轻,畏凉,身有力,纳眠可,喜热饮,二便调,舌质红,苔微腻,脉沉细。
治疗:中药守前方加桂枝10g,白芥子15g。
按语:
心前区刺痛,舌质暗,苔薄黄腻,脉沉细,为痰湿阻滞心络,以柴芩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化痰湿,加用制乳香、全瓜蒌宽胸理气,调气活血,定痛,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以黄芪气行则血行,以助化痰湿。复诊时患者心前区刺痛明显减轻,畏凉,加桂枝,白芥子以温心阳,化痰浊。
临床证候多端,一般不会单一存在,本案即是一例,患者出现心前区刺痛--兼夹有瘀血闭阻的情况,当出现脉证不符时,应考虑到病久耗气的方面,临床选方用药时要注意 破血不耗气,攻邪不伤正。
典型病案分析39不寐
患者苏某,男,58岁,2013年3月20日就诊
主诉:入睡困难1月余
现病史:
患者1月前无情绪波动后出现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易醒,心烦急躁易怒,视力下降,巓顶部疼痛,身乏力,纳可,喜热食,多思虑,二便调。
舌脉: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
既往史:无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无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不寐
证候诊断:肾阴不足,肝郁血虚
西医诊断:失眠
治 法:滋肾养阴,清肝健脾
处 方:
熟地黄15g 山萸肉15g 茯 苓15g 山 药15g
泽 泻9g 丹 皮9g 黄 柏10g 炒白术15g
炒枣仁15g 元 肉15g 夜交藤30g 党 参30g
2013年4月2日
服前方后睡眠及心烦急躁均有明显改善,现症见:能入睡,仍眠浅多梦,身乏力较前好转,记忆力减退,纳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纤细。
柴 胡10g 白芍12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炒枣仁15g 元肉15g 栀 子12g 丹皮9g
合欢皮9g 党参20g 炙甘草6g
按语:
“不寐者非皆因于火,而多因于火也”,患者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易醒,心烦急躁易怒,结合患者年龄,初步辨证为肝肾阴虚证,为肾阴虚不能养肝,肝阳上扰心神。以六味地黄汤加味用于滋肾养阴,佐以清虚火。主治肾水衰惫,虚火上炎,使亢旺之阳得以潜敛而入阴,虚耗之阴血得到养育而纳阳合阴,阳入于阴则静,神得血则安,神安则寐,故一诊睡眠即大为改善。后根据其视力下降,巓顶部疼痛,烦燥易怒均为肝阴不足,为肝郁血虚,化火生热所致,故再以丹栀逍遥散养血和营,清肝健脾以收全功。从相火亢盛作为切入点,治病求本,一则清相火以坚阴,一则健脾养血以柔肝。
典型病案分析40内伤发热
患者董某,女,66岁,2013年3月25日就诊
主诉:小腹部发热2年
现病史:下腹部发热,后背正中亦自觉发热,多在下午3时后出现,无汗出,身尚有力,畏寒,心烦急躁,失眠,纳可,口干,大便干,3日未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既往史:无
过敏史:无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证候诊断:阴液亏虚,水不制火
西医诊断:
治 法: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处 方:
熟 地15g 当 归10g 白 芍15g 枸杞子15g
制首乌30g 黄 柏10g 淫羊藿10g 巴戟天10g
知 母10g 炒枣仁15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仙 茅10g 黄 芪30g 炙甘草15g 浮小麦30g
大 枣10枚
复诊:
2013年4月3日
服上方后小腹部发热症状改善,后背正中亦自觉发热,多在下午3时后出现自觉后背湿润,如湿毛巾覆盖,畏寒,喜凉饮,仍入睡困难,纳少,口干,大便已不干,2日未行,舌质暗红,苔黄腻而滑,脉弦细紧。
治疗:生 地15g 白芍15g 麦冬15g 龟板15g
黄 柏10g 上肉桂1g(冲服) 淫羊藿10g 巴戟天10g
炒枣仁1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代赭石30g
黄 芪60g 知 母10g
2013年4月11日
服上方后小腹部及背部发热均明显减轻,后背部发凉明显好转,畏寒,喜凉饮,睡眠改善不明显,眠尚可,纳少,口干,大便可,2日1行,舌质红,苔薄白,脉细。
治疗:中药守上方加砂仁15g。
按语:
内伤发热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来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基本病机为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致。本例患者小腹部发热症状为着,小腹部属于任脉,背部属于督脉,腹为阴,背为阳。而下午3时为“午后”潮热,辨为阴液亏虚,水不制火而发热,故以大补阴丸为主加减,但张老师并不是一味地补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故于补阴药中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诸药。服药后出现后背正中发热,同时有出汗症状,乃是阴阳趋于调和之象。二诊加重黄芪用量,防止过汗伤阴,并以生地易熟地,同时加入少量肉桂,仍是取阳中求阴之意。阴阳调和,水火相济,故复诊时小腹及后背发热均明显减轻。初诊时见口干、大便干、身热且符合“日晡潮热”,极易认为阳明腑实而言泻下通腑之法,然观其舌脉,此时当明白治法为大补阴液而非泻下通便,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典型病案分析41头痛
患者李某,女,42岁
2013年4月2日就诊
主诉:头痛30年
现病史:
患者30年前阵发性巓顶部及前额部胀痛,持续3-4日,8年前出现阵发性呕吐,吐出胃内容物,2月前出现视物重影,查眼底示左眼底少量出血,在郑大一附院诊断为“良性颅高压”,现症见:头痛,头晕,恶心欲呕,善太息,纳可,喜热饮,眠差,二便调。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
既往史:无
高血压病史20年,口服替米沙坦片,血压控制可。
过敏史:无
腰穿示脑脊液压力:400mmH2O
中医诊断:头痛
证候诊断:肝胃失和
西医诊断:良性颅高压
治 法:疏利肝胆,调和肠胃。
处 方:
柴 胡10g 枳 壳10g 黄 芩12g 半 夏15g
陈 皮10g 炒白术15g 茯 苓15g 黄 连6g
干 姜9g 泽 泻30g 水 蛭15g 益母草30g
葶苈子15g 炒枣仁15g 黄 芪60g 当 归10g
炙甘草6g
2013年4月12日
服前方期间头痛程度减轻,恶心欲呕症状逐渐消失,昨日头晕再发,伴恶心干呕,身乏力,心稍烦,纳可,喜热饮,眠差,眠浅易醒,口干口苦,大便稍干,舌质暗,苔黄腻,脉细。
治疗:中药守前方去干姜,水蛭加至30g,黄芪加至90g,黄连加至9g,羌活9g,
2013年4月26日
服上方后诸症减轻,现阵发性烘热汗出,身已不乏力,畏寒较前减轻,时有头晕,口中和,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脉沉弦紧。
治疗:中药守前方加元肉15g
2012年9月1日
服上方后头痛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明显减轻,身已有力,时有头晕不适,心烦,口苦,纳可,喜热饮,眠仍差,二便调,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略数。
月经色黑,血块多,时间持续7天以上。
治疗:中药守上方加三七粉5g(冲服)。
按语:
阵发性巓顶部及前额部胀痛,为肝经及阳明病,阵发性呕吐,吐出胃内容物为阳明病,舌质红,苔黄腻,内有热,故以小柴胡汤疏利肝胆,以半夏泻心汤以调和肠胃,“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肺气降,胃气亦随之降也,故以葶苈子泻肺,通调水道,能够下气行水。以使气机调畅。张老师治肝不仅仅从肝论治,而是灵活运用传统中医理论,整体观念与临床密切结合,从六经辨证及脏腑辨证角度入手,紧抓“血不利则为水”的病机,张老师临证善用“泽兰、水蛭、益母草”活血利水,诸症向愈。
典型病案分析42心悸
患者魏某,男,72岁,2013年2月20日就诊
主诉:阵发性心慌汗出2月
现病史:
患者2月前出现发作性心慌、汗出,伴有血压升高(160/90mmHg),持续半小时后自行缓解,于郑州市五院发作时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每日均有发作,且多在夜间2-5时发作,前半月夜间2-3时发作1次,后半月夜间2-5时发作3-4次。善太息,纳可眠差,喜凉饮,二便调。
既往史:心脏搭桥术后5年
中医诊断:心悸
证候诊断: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西医诊断:心脏搭桥术后
治 法:
处 方:
黄 柏30g 枸杞子30g 砂 仁21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朱砂2g(冲服)炙甘草15g 川楝子9g
2013年2月28日
服前方期间心慌汗出未发作,善太息较前减少,身乏力,纳眠可,喜凉饮,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疗:中药守前方加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
按语:
该患者发病具有明确的时间性,夜间2-5时是人体由静转动,阴精逐渐达到胜极,阳主待命生发之时,若肾中相火亢盛,跃跃欲动,必致君火不明。封髓丹只有三味药,炙甘草、砂仁、黄柏。甘草缓阳气上冲之势,砂仁导阳气入肾归元,黄柏使归肾之气得安。黄柏味苦入心,黄柏禀寒水之精,得中土之化,有交济阴阳,调和水火之功,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三味配伍,妙用无穷。合用生脉饮益气,养阴生津。
典型病案分析43
徐某男65岁 2014年8月21
主诉:阵发性头晕5年余
现病史:5年前患者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血压正常,发作时伴有两侧太阳穴处刺痛,平素容易心烦急躁,头部风吹觉舒,走路如醉酒状,双目模糊,眠可,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
熟地15g当归10白芍15川芎10
黄柏10仙灵脾10生杜仲15黄芪30
钩藤30桑叶10菊花15巴戟天10
按语:
患者头晕,发作时伴有两侧太阳穴处刺痛,平素容易心烦急躁,头部风吹觉舒,走路如醉酒状,双目模糊,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认准肝血亏虚为其病理基础,本方重在养血平肝,四物汤加黄柏,为朱丹溪善用之法,黄柏伍二仙,燮理肾阴阳,桑叶、菊花、钩藤平肝祛风,黄柏走阴,仙灵脾走阳,杜仲、仙灵脾补阳填精,黄柏泻火滋肾,加黄芪,以黄芪巴戟天黄柏相伍,补脾肾以固本。临床只有法定才能方出,本例亦是在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基础上选用七物降下汤治疗,然后随证加减用药。
典型病案分析44头痛
患者海某,男,63岁,2013年01月16日就诊
主诉:发作性左侧头痛6年,患者6年前出现左侧头部跳痛,呈发作性,畏光,不畏风,痛甚时恶心、呕吐,疼痛发作无规律,身体有力,偶有心烦,纳可,无寒热偏嗜,口干有异味,眠可,二便调。
舌脉:舌质红,苔燥黄,脉弦紧数。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控制可。
中医诊断:头痛
治法:
方药:
柴 胡10g 黄 芩12g 连 翘15g 夏枯草12g
桑 叶15g 菊 花12g 苦丁茶3g 吴茱萸9g
白 芷12g 藁 本10g 薄 荷6g 荷 叶15g
白茅根15g
7付,水煎服,日一付。
2013年01月23日
服上方后头痛明显减轻,饮酒后发作2次,但程度较前明显减轻,身体有力,心不烦,口干口苦,有异味,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紧。
中药原方加黄连6g
7付,水煎服,日一付。
2013年02月19日
服上方后头痛较前减轻,服完药后未再继服,后发作1次,伴恶心、呕吐,
现:左头痛时左侧巅顶部憋闷,口干苦,身有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中药方①:黄柏30g 砂仁21g 炙甘草15g 3付,水煎服,日一付。中药方②:守第一次方加夏枯草15g 7付,水煎服,日一付。
按语:
《内经》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引起头痛,该患者头部跳痛,呈发作性,舌质红,苔燥黄,脉弦紧数,结合经络辨证与八纲辨证为肝经风热,故首诊选用柴芩桑菊之品;又《临证指南医案·头痛》邹时乘按:“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主诸寒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风火乘虚上入所致”。故配合白芷、薄荷、荷叶等疏风热、升清阳之药。苦丁茶、白茅根能清热,利尿,使热有去处,是为清除患者口干口苦,有异味之用。二诊患者舌苔黄腻明显,加入苦燥之黄连清热燥湿。三诊再以封髓丹调和水火,以治“虚火上冲”诸病症,清代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郑氏认为,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黄柏之苦和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砂仁之立合甘草之甘,立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后以夏枯草清肝、利尿,则水火既济,头痛向愈。
典型病案分析45
姓名:翟能 女 52岁 初诊2015.06.02
主诉:双手发胀,麻木15年
现病史:患者15年前生气后,双手发胀麻木,夜间明显,服中药后症状缓解,现:阵发性双手发胀,麻木,晨起后加重,旁晚加重,不能持针做活,上火时头顶及两侧闷疼,身力可,心不烦,陈发烘热,无汗出,口不苦,不黏,纳眠可,饮无偏好,二便调
既往史:脑囊肿(2010年),血脂高,类风湿病史5个月,2015年1月12日查:类风湿因子(Igm)311.5Ru/ml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诊断:周围神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方药:当归10g 炒白芍10g 川芎30g 知母10g
黄柏20g 仙灵脾10g 炒白术10g 茯苓15g
泽泻30g 生龙牡各30g 桑枝30g
10付水煎服
2015.06.24
服上方上方双手发胀麻木减轻五分,阵发烘热减轻。
现:双手发胀麻木,坐久双下肢疼痛,活动后缓解,身有力,心不烦,口中和,时有阵发烘热汗出,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方药:前方加防己10g,制乳香9g
10付水煎服
2015.07.13
服前方后觉双手发胀麻木还余二分,阵发性烘热汗出消失,久坐双膝关节以下疼痛减轻,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
方药:上方加白芥子12g
10付水煎服
按语:
因气而病,肝气郁滞可知;夜间肢麻,血虚不润之故。“血不利则为水”,气血瘀滞日久,则多伴见痰湿而生。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湿之患,当求治脾胃。故所见症状虽繁杂,治疗总以调和肝脾、养血和血、利湿通络为主,然患者年过七七,天癸已竭,阴阳两虚,烘热时作,燮理肾中阴阳亦需兼顾。
当归芍药散,调和肝脾之祖方,方以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血调肝,泽泻、白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实开养血利水治则先河。知母、黄柏降火滋阴,仙灵脾温阳填精,三药相伍燮理阴阳,加龙骨、牡蛎导龙火下潜以除烘热。桑枝善走上肢,祛风除湿而有利水之功,亦为引经之药。
典型病案分析46
姓名:袁海东 男 42岁 初诊2015.05.20
主诉:双侧太阳穴胀痛2年
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太阳穴胀痛,至301医院等多家医院治疗效不佳。
现:双侧太阳穴胀痛,下午6-8点头晕,目珠胀痛,连及眼眶,口干,身力可,心不烦,口不苦,不黏,纳眠可,饮无偏好,下午6-8点自觉一股热流上冲,随即头晕,测血压偏高140-150/110mmhg,仅有一次180/130mmhg,头不晕时血压如常,就诊前每天头晕均发作,持续1-2小时,均在晚点
体格检查:颅脑CT,MRI,MRA,心脏,心血管造影(DSA)脑电图(检查时未发作)均无异常。
舌象:舌暗红,苔薄白,脉滑
中医诊断:头痛
方药:生地15g 熟地15g 黄连6g 黄芩9g
黄柏10g 枸杞30g 玄参10g 肉桂10g
勾丁30g 生龙牡各30g
7付水煎服
2015.05.26
服上方前4付,头晕发作2次,程度较前减轻,服后3付时,头晕头胀痛未再发作。
现:身有力,心不烦,口不苦,不黏,纳眠可,饮无偏好,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稍黄,脉弦。
方药:前方加生杜仲15g 苍术10g 川朴10g 生山楂30g
10付水煎服
2015.06.12
服前方期间头晕发胀减轻,仅发作两次,每次持续1-2分钟即可,每逢封闭空间,空气差及烦躁时发作,发作后头部发胀,无疼痛
现:身有力,心不烦,口稍有干苦黏,无偏饮,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数
方药:前方加知母30g 谷精草30g
10付水煎服
2015.06.24
服上方期间头晕继减,服药期间仅发作2次发作时觉一股气上冲至头,持续3-5分钟缓解
现:身有力,易心烦急躁,口中和,纳眠可,饮无偏好,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滑
中药方调如下
上方加代赭石30g
10付水煎服
2015.07.13
服药期间头晕发作一次,持续几秒钟即缓解
现身有力,心情舒畅,纳眠可,舌淡红,苔白,脉滑
中药方调如下
上方去肉桂,加天麻10g
10付水煎服
2015.07.22
服上方后头晕头胀未再发作
按语:
下午6点,属足少阴肾经所主之时,此时发病,多因肾水不足,虚火上冲,再看主症:头胀痛连目,脉见滑,此因与心肝火盛而生风上扰之故也。故治当以滋肾清火,平肝熄风为主。
方以生熟地、枸杞子、玄参滋肾水以涵肝木,黄芩、黄连、黄柏泻火,寓“泻南补北”之意,钩藤、龙骨、牡蛎平肝熄风。肉桂之用,似令人费解,此诚张锡纯氏“肉桂”解:味辛属金,故善平肝木,治肝气横恣多怒,若肝有热者,可以龙胆草、芍药诸药佐之。此处以肉桂伍苦寒之三黄,泻肝热也。
典型病案分析47
姓名:谷长娥 女74岁 初诊2015.07.01
主诉:胃痛,泛酸2月余
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痛连及两胁部,胀痛,泛酸时作,无烧心,嗳气感,饮食后加重,生气后加重,口服开胸顺气丸后减轻,
现:胃痛,泛酸,心烦,急躁,乏力,倦怠,恶寒,阵发性烘热汗出,纳少,仅饮少量稀粥,眠可,舌质红,有裂痕,苔薄白发干,脉弦
中医诊断:胃痛
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10g 陈皮10g
青皮9g 桂枝10g 炒白芍15g 莱菔子30g
黄芪30g 炙甘草10g 大枣3枚
10付水煎服
2015.07.13
服上方后胃痛明显减轻,稍有泛酸,阵发性烘热消失,饮食增加,较以前增加一倍
现:稍有胃痛泛酸,稍恶寒,纳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方药:
继服上方10付水煎服
按语:
胃胀痛连胁,生气加重,伴见纳差、乏力倦怠,一派肝气克脾犯胃征象。舌红,因于肝郁生热之故。阵发烘热,属阴虚火旺否?结合整体,非也。此烘热因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营卫失和之故。金匮小建中汤条文明示本方证可有四肢酸痛、手足烦热见证。故治疗当以疏肝和胃,健脾温中为主,方以小柴胡汤、黄芪建中汤合方而治。
《伤寒论》102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仲景治疗“土虚木乘”之腹痛,先以小建中汤温中健脾,再以小柴胡汤疏肝清热。张师以二方合用,共奏疏肝清热和胃,健脾益气温中之功。
典型病案分析48
姓名:史贵芝 女 60岁 初诊2015.01.06
主诉:发作性头晕5年,再发加重5天
5年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晕,伴视物模糊,旋转,恶心呕吐,出汗,耳鸣,持续约半天至一天不等。5天前再次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伴双耳听力下降,现心不烦,无寒热偏嗜,身有力,纳可,二便调,口干,头晕发作前明显。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头晕
方药:
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30g 陈皮10g
枳实10g 竹茹15g 天麻10g 当归15g
丹参30g 勾丁30g 石决明30g 仙鹤草60g
酸枣仁10g
7付水煎服
2015.01.15
服前方头晕未发作,现见:右侧耳聋,刺右耳道可有头晕,时有头痛,痛后发作头晕,视物旋转,身有力,心不烦,纳眠可,时有烧心,二便可,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脉弦滑
方药:
前方加制乳香9g
10付水煎服
2015.01.27
服前方头晕未发作,耳闷减轻,时有耳道疼痛,但痛后头晕未发作,身有力,心不烦,无寒热偏嗜,余无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数
方药:
前方加香附10g
10付水煎服
按语: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今见患者头晕耳鸣,伴见恶心呕吐,苔腻,脉弦滑,此属肝胆火邪挟痰浊上扰淸窍之故。故治疗以疏泄肝胆火热,化痰和胃降逆为主。方以小柴胡汤合温胆汤为主。
小柴胡汤本有人参补虚,因身有力,苔腻,故去之不用,重用仙鹤草以代之。本药补虚而不恋邪,近代有以之重用治疗眩晕案例报道,验之临床,诚不谬也。钩藤、石决明、天麻平肝止眩。因疾病日久,听力下降,考虑挟瘀,故加当归、丹参养血和血化瘀。
典型病案分析49
姓名:程桂枝 女 73岁 初诊2015.05.29
主诉:食欲不振1年余
患者无明显诱因近1年体重下降30斤,在附近医院治疗效不佳
现:食欲不振,仅食半碗粥,少量馒头,强食则恶心,胃不痛,不胀,乏力显著,卧床觉舒,心不烦,口中和,偏凉饮,畏热明显,眠可,大便干,小便调,舌质红,少苔,有裂痕,脉缓滑
既往史:高血压20年,服药控制在130/70mmHg,糖尿病1年,服二甲双胍片血糖控制在5.2mmol/l,心肌缺血
中医诊断:纳呆
方药:
黄柏30g 竹叶15g 木瓜15g 砂仁20g
党参15g 炙甘草15g 大枣3枚 炒麦芽15g
10付水煎服
2015.06.17
服前方期间,纳食渐多,仍食欲缺乏,无恶心呕吐,少食即饱,乏力减轻,偏凉饮,畏热,口中和,心不烦,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滑
方药:
前方加姜半夏30g 党参加至30g
10付水煎服
2015.07.13
服药饮食好转,现每次能食一个馒头,一碗粥,无恶心,胃不胀,无乏力,口中和,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滑
方药:前方加麦冬15g 炙紫菀15g 黄芪30g 木香15g
10付水煎服
按语:
食欲不振,多属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前医以健脾和胃等剂与之无效,何故?看兼证:喜凉饮而畏热,舌红裂纹少苔,一派火旺伤阴之症。火热旺盛,多见多食易饥,此处为何纳差恶心?
“邪火不杀谷”之故也。饮食摄纳,有赖脾之温煦,胃之清润。今邪火旺盛,胃阴已伤,脾气受损,如何受纳运化?前医但知健运脾胃,不知泻火存阴,安能有效?当邪火伤阴之时,急需泻火以滋阴,故以封髓丹为主,佐木瓜、甘草酸甘化阴养胃,党参、大枣健脾益气,药后症情好转。三诊加麦冬滋肺胃之阴,紫菀何用?肺为水之上源,肺胃皆以降为用,润肺金以助胃降也。
邪火不杀谷,见明周慎斋语。叶天士医案有发挥,可参考。
典型病案分析50
姓名:姬星宇 男 33岁 初诊2015.06.15
主诉:失眠2周
因工作压力,2周前出现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多梦,晨起后困倦,疲惫。
现: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多梦,身乏力,疲倦,食少,稍食即饱,食多则撑胀不适,心烦,急躁,口中和,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脉细
既往史:乙肝20年(小三阳)
中医诊断:不寐
方药:
党参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茯神15g
炒枣仁15g 龙眼肉15g 首乌藤50g 枸杞15g
炙甘草6g
10付水煎服
2015.07.13
服上方睡眠较前改善明显,入睡时间缩短,眠已不浅,稍有乏力困倦,饮食增加,食无不适,口中和,心不烦,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
方药:前方加木香10g
20付水煎服
按语:
失眠,伴见乏力,纳差胃胀,脉细,属心脾两虚之症。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健脾益气尤为先,治以归脾汤加减。
夜交藤养心安神,当须重用方效,不可不知。
典型病案分析51
姓名:谭东保 男 79岁 初诊:2015.06.02
主诉:阵发身热2年余
患者于2013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身热,量体温35.4-35.7℃,近两年各处治疗,曾服药体温升至36.5℃,后又反复。
现:全身觉热,背部明显,稍运动,吃热食即身热,汗出,夜间3点左右热性,盗汗,偶口干,急躁,眼干涩,心衰3次
脉象:舌暗,苔黄干,脉弦缓。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方药:
黄芪60g 炒白术15g 茯苓12g 干姜10g
生地15g 熟地15g 黄柏10g 黄芩9g
炒白芍15g 仙灵脾10g 生龙牡各30g 炒枣仁15g
朱砂2g(冲) 炙甘草15g 浮小麦30g 大枣10枚
7付水煎服
2015.06.12
服前方5付后,全身发热及汗出均减轻,上午身热较前明显减轻,测体温为35.6℃,夜间盗汗减少,既往夜间发热汗出致醒难以复睡,现复睡容易,身较前有力,心烦减,口干时作,口不苦,不黏,头晕时作,自行添服天麻10g,偏热饮,纳可,依靠2片阿普唑仑入睡,大便溏,小便调,舌暗红,苔黄厚腻质干,脉弦紧。
中药上方去朱砂,生地,加炒白芍12g 加天麻10g 琥珀3g(冲)
2015.06.18
服前方汗已基本消失,身热汗出较前减半,夜间易醒,入眠可,身稍乏力,心烦急躁,时有口干,纳可,喜热饮,头晕时有发作,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中微黄厚腻,脉沉弦
上方加山萸肉30g 黄芪加至90g 肉桂1g
5付水煎服
2015.06.30
服上方夜间出汗明显减轻,仅有少汗出
现:双下肢自觉发凉,触之不凉,测体温35.5℃,近期全身畏寒,晨起后自觉热气上冲心烦急躁,身乏力,口不苦不黏,纳可眠可(服2片安定),喜热饮,二便调,舌红舌质暗,苔黄厚腻,脉弦细
中药上方:去黄柏,仙灵脾;加黄连9g制附子9g
7付水煎服
2015.07.14
服药后夜间出汗基本消失白天汗出已减轻,体温由35.5℃升至36.2℃,
按语:
自感发热而测体温不高,伴见夜寐盗汗,口眼干燥,苔黄而干,阴亏火旺之故。乏力便溏,脾虚不运之象。虚实寒热夹杂,用方似乎杂乱。总以滋阴泻火,益气健脾为主,方选当归六黄汤合理中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当归六黄汤和理中汤颇切患者寒热错杂之病机,唯甘麦大枣汤似乎难以解释,甘麦大枣汤原为《金匮要略》为治妇人脏躁而设,然结合此患者夜间盗汗,口干,急躁,眼涩症状,便能理解张师用药之意。甘麦大枣汤甘润平补,养心调肝,使心气充,阴液足,肝气和,则诸症自可解除。张师经常强调不能将某方限定为某病而设,临证时应不拘一格,灵活选用,总以病机为要。之后几次复诊均以调和阴阳,平调寒热为主,前后历经月余,诸症基本消失,体温升至正常。
典型病案分析52
姓名:王乾 男27岁
主诉:头晕头痛3年加重伴失眠4天
患者自述3年间断性头晕头痛,似物罩感,近4天眠差,入睡困难
现:太阳穴,枕部,颞部胀痛,喜风吹,生气劳累后加重,耳内闷痛,眼胀,上肢酸,心烦,眠差,多梦,易醒,纳可,喜热饮,口干黏,晨起腹痛欲便,不成形,大便日3次,饭后即欲便,身乏力。舌尖边红,苔白腻,齿痕,脉滑
中医诊断:头晕,不寐
辩证:肝郁化火,心脾两虚
治法:疏肝泻火
柴胡10g 黄芩9g 谷精草30g 青葙子15g
桑叶15g 菊花15g 炒白术15g 炒白芍15g
炒枣仁15g 元肉15g 勾丁30g 炙甘草10g
7付水煎服
服前方后,头晕,头痛减轻5分
现:头昏懵不适,自觉行走欠稳,休息后减轻,易困倦乏力,心不烦,口干,口黏,不苦,咽中有痰,质黏,难咳,纳可,喜热饮,眠差,多梦,大便溏日2次,小便调,晨起脐周疼痛,便后痛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紧
中药上方加干姜10g 半夏15g 陈皮10
7付水煎服
服上方后,头晕,头痛减轻7分,耳闷明显减轻
现:双侧太阳穴及后枕部稍有胀痛,咽有白痰,难咳,口干,喜凉饮,脐周疼痛减轻,心不烦,口黏不苦,纳可,眠多梦,大便溏,稍黏腻,日两次,小便可,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中药上方去青葙子,菊花;加黄连6g
7付水煎服
按语:
头痛,生气加剧,耳胀闷,眼胀,舌红,属肝郁化火;喜风吹,何故?风性轻扬开泄,顺肝之舒畅调达之性也,故吹风觉舒。伴见乏力便溏苔腻,因肝旺乘脾,脾弱痰生。失眠多梦心烦,心阴血不足失养,故治疗以谷精草汤散肝经郁火,加枣仁、元肉养心安神,白术、白芍健脾柔肝。头痛有因风、寒、痰、湿、火、等等,必须审因论治,今患者属肝郁化火,心脾两虚的范畴,故用泻火疏肝、健脾柔肝之剂,而收到很好效果。
谷精草汤,全国名老中医张磊内科杂病治疗八法“轻清法”代表方剂,以谷精草、青葙子、黄芩、薄荷、夏枯草、桑叶、菊花、蔓荆子等疏风清热之品组成,药味多以味薄气清为主,上走上焦、头目,对肝经风热,肝郁化火上攻效佳,可资借鉴。
典型病案分析53
姓名:李慧凯 女 31岁 初诊:2015.05.20
主诉:右下眼睑不自主跳动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眼睑不自主跳动,情绪变化,睡眠,劳累均有影响,伴有右侧面部轻微僵硬感,曾于本院针灸科诊治,治疗效不佳。现:右眼睑不自主跳动,时有耳鸣,口干,无心烦,颈僵怕风,腰困,下肢沉困,下午明显,喜温饮,大便溏,月经量少,周期正常。舌红,边尖红,苔薄白,脉滑数
诊断:眼睑痉挛
方药:
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15g 桂枝10g
白芍10g 葛根10g 麻黄9g 花粉15g
全虫10g 炙甘草10g 大枣3枚 干姜30g
7付水煎服
2015.06.01
服上方右下眼睑跳动减轻五分,颈项僵硬消失,右耳耳鸣减轻
现:右眼睑跳动,左耳耳鸣,身乏力,偶心烦,口干,不苦,不黏,有口臭,纳眠可,喜温饮,大便溏,日1-2次,小便可,月经量少,周期正常,无血块,舌红,苔薄白,脉滑。
中药调如下:
上方加僵蚕15g
7付水煎服
2015.07.20
服前方右下眼睑跳动次数逐渐减少,已基本消失而停药。上周再发觉舌质烧,苔薄白,脉滑,再发也较前减轻,已减六,七
方药:
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15g 陈皮10g
天麻10g 茯苓12g 枳实10g 丝瓜络10g
竹茹15g 当归15g 丹参30g 制乳香9g
7付水煎服
按语:
“风性主动”,“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今眼睑跳动,面僵项强,腰困重,属风寒之邪侵袭太阳之表,津液失布,筋脉拘挛所致;耳鸣口干,情绪激动易诱发,邪及少阳,枢机不利之象;便溏温饮,太阴虚寒。总以病在太阳、少阳、太阴为主。以解太阳之表、运少阳之枢,温太阴之里为则,方选葛根汤解表散寒,舒筋缓急解痉,柴胡桂枝干姜汤疏解少阳,温暖太阴,加全虫走窜以解痉通络。
柴胡桂枝干姜汤,寒温并用,对其病机,刘渡舟老有精辟论述:此方与大柴胡汤遥相呼应,彼治少阳兼阳明实证,此治少阳兼太阴脾寒,亦体现了少阳为病影响脾胃而有寒热虚实不同。
此处全蝎、僵蚕应用的时机也值得细究,民国名医恽铁樵对于虫类药物有详尽论述,他曾指出虫类弛缓,能制止抽搐、痉挛、撮口、直视等惊风证状,但只能用于惊风已成之顷,又指出虫类治惊,有燥血之弊,所以本例即配合当归、丹参、乳香等养血药,所谓治风必兼养血,都是经验之谈。抽搐症状一旦缓解,再诊时便停用虫药。
典型病案分析54
姓名:李保守 男 59岁 13938533642初诊2014.10.15
主诉:左眼睑无力2个月
患者2个月前左眼睑无力至河医诊断为“重症肌无力”
现:左眼睑无力,身乏力,心不烦,口中和,纳可,腹胀,大便不畅,不成形,无寒热偏嗜,眠可,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脉滑。
服强的松35mg qd 新斯的明颗粒
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
方药:
柴胡10g 黄芩12g 黄连6g 土茯苓30g
炒白术15g 葛根15g 黄芪60g 炙甘草10g
大枣3枚
7付水煎服
2014.10.29
服上方眼睑无力无明显异常,现服强的松25mg qd 新斯的明 病情稳定,身乏力,腹胀,晚餐后明显,心不烦,口中和,无寒热偏嗜,纳眠可,大便溏,日一次,小便可,舌淡,边有齿痕,脉滑
中药方调如下:
上方加生山药30g 党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15付水煎服
2014.11.28
服上方无不适。现:身乏力同前,夜间腹胀,心不烦,纳眠可,大便偏干,日一次,舌红,苔白,脉滑
方药调如下
党参15g 黄芪9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枸杞30g 炙紫菀15g 黄柏6g 山萸肉15g
炙甘草6g 木香10g
15付水煎服
服上方后眼睑上抬有力,周身乏力改善,但仍觉不如常人,夜间腹胀消失,口中和,喜热饮,心不烦,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腻,脉滑
中药方调如下
上方加白术30g 党参加至30g
2015.02.13
服上方,眼睑上抬有力,如常人,已停服强的松,新斯的明。身乏力较前继续好转,心不烦,喜热饮,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滑数
中药上方加熟地15g 生山药15g
15付水煎服
2015.07.15
后因它病来诊,自述服前方后重症肌无力已基本消失,现如常人。
按语:
眼睑属脾,眼睑无力,伴见乏力、舌有齿痕,脾虚下陷无疑,然伴见腹胀,大便不畅,此又因脾虚生湿化热,气机不畅也,若径套用补中益气之方,湿热之邪无有出路,必有闭门留寇之弊。故在重用黄芪以益气健脾、柴胡升阳举陷基础上,佐以葛根芩连汤、土茯苓利湿清热升清,药后病情好转。
此例患者前后历经四月调治方取效,“补脾胃、祛湿热”之法贯穿始终,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彰显无疑。同时也显示了张师对治痿独取阳明之意的深刻理解,张师经常强调治痿独取阳明之意不仅仅是包括补阳明之虚,尚需根据阳明经的虚实寒热不同,病因病机不同,采用清阳明胃热,化阳明痰浊,清阳明湿热,泻阳明腑实等方法辨证治疗。
典型病案分析55
姓名:王朝彬 男 35岁 初诊2015.07.15
主诉:右踝疼痛半年余
半年前右踝内侧突起疼痛,尤其以右踝前侧为重,按之尤甚,行走时疼痛加剧,行走困难,受凉及变天时明显,到郑州骨科医院诊治效不佳,前后不断服中西药及膏药均效不明显,后到我院骨科住院,在其医师推荐下遂来我处就诊
现:右踝疼痛,咽干,咽痒,有异物感,无心烦,稍乏力,纳可,食凉腹泻,大便黏腻不成形,日3-4次,便前腹痛,小便可,眠可。
查体:体型肥胖,体重95kg 身高172cm
实验室检查:右足距骨有坏死,滑膜炎
舌脉:舌淡红,苔白微黄,体稍胖,脉滑
中医诊断:痹症
西医诊断:右距骨坏死 骨滑膜炎
方药:
熟地30g 鹿角胶15g(化) 麻黄6g 炒芥子12g
肉桂3g 川牛膝15g 炙甘草10g
7付水煎服
2015.07.22
患者自述服2付后疼痛明显减轻,服完前方右踝肿痛病去其九
现:行走时间长时疼痛,无心烦,口干,咽中少量粘液,大便不成形,日1-2次,便前腹痛,纳眠可,身有力,舌红,体胖,苔黄,脉弦滑
中药上方加炒白芍15g 陈皮10g 防风10g
7付水煎服
2015.07.29
患者自述服上方后右踝疼痛基本消失。
按语:
肾主骨生髓。骨病日久,伴见食凉腹泻,大便粘滞,因阳虚水湿不化,痰浊内生之故,阳和汤温阳补肾填精、化痰通络散结,当属对症,故初用即效。二诊便前腹痛,大便不成形,因于肝旺之故,故合入痛泻要方之意,数年之疾,一朝得愈,可见中医若辨证论治得当,疗效并非如外人所言“慢郎中”。
典型病案分析56
姓名:刘某 男 35岁 初诊:2015.07.01
主诉:腹泻8年
患者8年前腹泻,2月后出现便血,大便溏泻,日3-4次,时有小腹疼痛,畏寒尤甚,胃脘胀闷不舒,与饮食无关,嗳气频繁,烧心,反酸,完谷不化,口干苦黏,偏喜热饮,无恶心呕吐,纳可,时有食欲不振,眠可,小便调。
既往史:慢性肾炎已痊愈,阑尾炎术后,右侧面部囊肿术后,慢性糜烂性肾炎8年,溃疡性结肠炎
脉象: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紧
中医诊断:泄泻
方药:
柴胡10g 黄芩9g 黄连3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干姜10g 桂枝10g 赤石脂15g
木香10g 党参15g 炙甘草10g 大枣3g
10付水煎服加粳米
2015.07.09
服上方后大便基本成形,日一次,嗳气减少,烧心,反酸消失,食欲增加,口已不干
现:饭后欲便,时有嗳气,完谷不化,身稍乏力,时心烦,口不苦,口黏,纳可,偏热饮,眠可,小便可,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紧。自述冬天畏冷明显
中药上方加制附子10g
12付水煎服
2015.07.21
服上方后出现腹痛欲便,便后痛减,大便溏,原大便带有粘冻,服药后加重
现:大便溏,有泡沫,日2-3次,有里急后重感,大便带有粘滞,后背疼痛,耳鸣如蝉,完谷不化减轻,身力可,时心烦,口黏,口干,不苦,纳一般,喜食凉,但食后不舒,小便可,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中药上方去制附子,加炒白芍15g 防风10g
10付水煎服
按语:
腹泻便溏,完谷不化,脾阳不足之故,温中散寒,里中辈为对证之方;
下利日久,伴见便血,下焦不固已现,温阳固涩,桃花汤正因此而设。
前医亦曾温中固涩并投,效差何故?当因忽视胃胀嗳气,口干苦,舌红,脉弦等,此为肝胆火旺之象。本为虚寒,伴见肝胆邪热旺盛,一味温补,反助肝胆之火内炽,转侮脾土,故治疗以温中健脾固涩为主,疏肝清热散火为辅,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桃花汤加味。二诊加附子,温阳太过,反助肝热,病情反复,三诊取痛泻要方之意,柔肝散郁,药后病愈。
典型病案分析57
姓名:蒋艳芳 男 3岁
主诉:鼻衄1年
患者母亲代述其孩子近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鼻衄,平素心烦急躁时易发生,遇热易发,纳眠可,二便调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中医诊断:鼻衄
方药:
生地6g 黄芩6g 麦冬9g 桑白皮6g
地骨皮9g 牡丹皮5g 白茅根9g 地榆9g
甘草3g
6付水煎服
2015.07.22
服前方后,鼻衄明显减轻,心烦急躁时已不易发生,遇热易发,纳眠可,二便调
中药上方加生地至9g 夏枯草15g 玄参9g 砂仁9g 生山药15g
6付水煎服
按语:
肺开窍于鼻。肺热内盛,灼伤血络,故见鼻衄。心肺同居上焦,火热扰动心神,故见烦躁。治疗以泻白散加黄芩清肺泄热。火旺阴血必受损,加生地、丹皮养阴凉血,麦冬清心以除烦,地榆、白茅根凉血止血。复诊时加入砂仁、山药顾护脾胃,照顾小儿易虚易实之病机特点,防止寒凉伤胃。
典型病案分析58
姓名:安俊利 女 年龄32岁 初诊2015.06.02
主诉:反复发热4月余
患者自述4月前因感冒嗓子发炎后,出现低热37.4℃左右,中午至傍晚7点之间发热
现:时头晕,头痛,无恶寒,身乏力,心烦易急,口中和,饮无偏嗜,冬季畏寒明显,眠可,二便可,月经量少,色可
舌脉:舌尖赤,苔白,脉细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方药:
柴胡30g 白芍15g 熟地15g 山萸肉15g
山药15g 泽泻9g 茯苓9g 丹皮9g
枸杞15g 桑叶15g 菊花15g
6付水煎服
2015.06.17
服上方2付后体温恢复正常,测体温36.5℃,服药后至今体温未超过36.8℃,周身乏力,心不烦,口中和,无偏饮,不畏寒,无汗出,纳可,眠可,二便调,月经量少,周期正常,无血块,无痛经,经期不畏寒,舌质红,舌尖赤,苔薄白,脉细
中药上方去桑叶,菊花,柴胡减至10g 加黄芩9g 黄芪30g 麦冬15g 五味子9g
6付水煎服
2015.07.22
服上方后,低热消失,近2日感冒
现:发热37.2℃,不畏寒,汗出,身乏力,心慌,口干苦,不黏,心不烦,纳眠可,无偏嗜,二便调,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紧略数
方药:
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9g 桂枝10g
炒白芍10g 黄芪30g 炙甘草10g 大枣3枚
木香6g
6付水煎服
按语:
发热日久,无恶寒,属内伤发热无疑。内伤发热,因于脏腑气血失调,分虚实两端,虚者:气血阴阳不足,实者郁火、瘀血、湿郁之故。今患者外感后发热不解,因于表邪未能及时疏散,郁结于里,日久化热伤及肾阴,下午发热,月经量少皆为佐证。水不涵木,肝火偏旺,故见头痛,头晕,心烦急躁,治以滋水清肝饮补肾阴、清肝热,加桑叶、菊花辛凉轻清宣散郁热,药后即效。
复诊发热已退,乏力明显,考虑邪火郁久,难免耗气伤阴,故加用黄芪益气,麦冬、五味子清补肺金,取金水相生之意耳。
典型病案分析59
姓名:王承春 男 58岁 初诊2015.06.10
主诉:易汗出,伴乏力2年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容易出汗,静坐及活动后均有汗出,日均5-6次,额部及前胸,双下肢明显,汗出湿衣,倦怠乏力,心不烦,不恶寒,口中和,偏热饮,饮凉后即腹泻,纳少,眠差,多梦,易醒
既往史:1年前肠道肥厚切除术后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汗证
辨证:中焦虚寒,肺卫不固
方药:
黄芪60g 炒白术15g 茯苓12g 干姜10g
熟地15g 山萸肉15g 枸杞15g 炒枣仁15g
黄柏10g 煅龙牡各30g 桑叶30g 炙甘草10g
10付水煎服
2015.07.01
服上方后汗出明显减少,由日5-6次减至2-3次,身乏力减轻,余无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中药上方黄芪加至90g 麻黄根10g
10付水煎服
2015.07.22
服前方,汗出减轻七八分,身较前有力,纳可,心不烦,口中和,口稍干,口不苦,不黏,眠差,大便偏干,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中药上方去黄柏,加黄连9g 黄芩12g
10付水煎服
按语:
汗出伴乏力倦怠,气虚卫外不固之故。肺外合皮毛,治当益肺固卫,玉屏风散之类可与之。伴见纳差便溏,故当兼顾脾胃,益生化之源,土旺则肺气自足,即所谓“培土生金”之法,故重用黄芪、并加入白术、茯苓、干姜温补脾胃以生肺金。二诊效不更方,继续加大黄芪用量,并加入麻黄根固表敛汗。三诊情况继续改善,出现眠差,便干、苔黄脉弦之症,当时过用黄芪有化热征象,遂加入黄连、黄芩。
典型病案分析60
姓名:袁海燕 女 38岁 初诊2015.07.13
主诉:咳嗽
患者因头晕头懵来我处就诊,经诊治后效果甚好,现:仍头晕,头懵,伴咽痒,咳嗽,夜间明显,受风吹咳嗽加重,口黏,不喜温饮,无心烦,眠浅多梦,大便可,小便量少,色黄,灼热感
舌脉:舌淡红,苔白,脉滑
方药:
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15g 橘红10g
葛根30g 前胡15g 郁金15g 厚朴15g
炙杷叶15g 枣仁10g 荆芥9g 苏叶12g
炙甘草10g
7付水煎服
服上方后头痛继减。现:太阳穴处胀痛,夜间及受凉后咳嗽,痰白质黏,无心烦,口苦,不喜温饮,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无痛经,掉发明显,眠浅大便可,小便量少,色黄,灼热感,不易汗出,舌淡红,苔白腻,微黄,脉滑
中药上方加桑皮15g,地骨皮15g
7付水煎服
按语:
素有肝火上扰之证,今因外感后咳嗽、伴见咽痒,受风加剧,口粘,属风邪郁肺,痰湿内蕴。故治疗以疏散肝经邪热之时,加用半夏厚朴汤加苏叶、枇杷叶化痰疏风,肃肺止咳,药后即效。
《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因有化痰理气降逆之功效,后人多以本方治疗梅核气。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常以本方治疗咳嗽,认为本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而成,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胸闷、咳逆,为温化痰饮、降逆理气之方。“日咳三焦火,夜咳肺中寒”,今见患者夜咳明显,此因于痰湿属阴邪,夜间阳衰阴盛之故。
复诊咳嗽减而未已,伴见痰粘,此因痰湿郁久化热之象,故加入泻白散泄郁热。
典型病案分析61
姓名:陈国霞 女 45岁
主诉:四肢皮肤,关节疼痛2年,加重一年
患者自3年前闭经后出现四肢皮肤,关节疼痛,畏寒,恶风,自感夜间加重
现:四肢皮肤及关节疼痛,夜间盗汗,醒后面部,前胸,后背汗流如洗,纳可,眠差,口干,不苦,不黏,偏喜热饮,二便可
舌脉: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中医辨证:痹症
方药:
川楝子9g 黄芩12g 半夏15g 陈皮10g
桂枝10g 炒白术15g 当归10g 炒白芍10g
炒枣仁15g 桑叶30g 煅龙牡30g 黄芪60g
炙甘草15g 浮小麦30g
10付水煎服
患者自述,服前方后盗汗明显减轻,睡眠好转,以前几乎彻夜难眠,现已能入睡5小时,就又自行拿了10付药
现:盗汗已基本消失,睡眠好转,仍觉四肢关节冷痛,心稍烦,口中和,身乏力,阵发烘热汗出,入睡困难,眠浅易醒,目干涩,纳可,偏热饮,大便黏滞,小便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紧细
中药上方加夜交藤50g 黄柏10g 仙灵脾10g 黄芪加至90g
10付水煎服
按语:
皮肤、关节疼痛,伴见畏风寒、苔厚腻,脉滑,此因风挟痰湿之邪走窜肌表经络关节所致。舌质红,何故?痰湿郁闭日久,化热之象也。然伴见盗汗明显,阴虚乎?不尽然也。此盗汗因于营卫失和也。
营卫失和常见自汗,然亦可见盗汗,何因?营行脉中以濡润,卫行脉外以固护。营卫失和,卫阳本虚而营阴不能守,昼日阳气旺盛,尚可借时令之助以固表,入夜卫阳入里,固护无力,故见盗汗。今风邪侵袭、痰湿化热走窜经络,营卫失和,盗汗明显。
此案以柴胡桂枝汤、二陈汤、逍遥散诸方合用,疏解郁热、调和营卫、化痰除湿、养血通络诸法并用,药后即效。
典型病案分析62
姓名:张某 女
主诉:耳鸣伴左侧肢体酸困麻木
患者因失眠不好伴耳鸣来我处就诊。现:耳鸣,心慌,易紧张害怕,一过性头目憋胀,心中烦,左侧肢体麻木酸痛,活动后不减,偏热饮,口中和,纳可,平素易上火,大便先干后正常,2日一行,小便可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滑
方药:
熟地15g 当归10g 炒白芍15g 川芎10g
黄柏10g 知母10g 炒白术15g 仙灵脾10g
勾丁30g 生龙牡各30g 炒枣仁15g
10付水煎服
2015.05.13
服药后耳鸣好转明显,仍觉肩腿发作性酸痛
现:肩腿发作性酸痛,下肢沉困,口中和,无心烦,喜温饮,易打嗝,紧张害怕减轻,睡眠好转(已停安定)易上火好转,仍觉目涩,纳可,大便可,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中药上方加青皮10g 炒莱菔子30g
2015.06.15
服上方后自觉好转,未能及时复诊。现:双下肢酸困已消失,紧张害怕消失,诉易反复嗳气,与本身不舒有关,左侧肢体伴阵发性麻木不适,心烦急躁,身有力,口苦,无口干黏,偏温饮,饥不欲食,心慌时作,影响睡眠,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中药调方如下
川楝子9g 黄芩12g 半夏15g 陈皮10g
桂枝10g 白芍10g 炒枣仁15g 元肉15g
夜交藤50 生龙牡各30g 炙甘草15g 浮小麦30g
大枣10枚 15付水煎服
2015.07.01
服前方后反复嗳气,左侧肢体阵发性麻木及饥不欲食均改善。
按语:
丹溪治疗中风类疾病,认为在左多属死血、少血,常以四物汤加减与之。今见患者耳鸣伴见左侧肢体麻木,乃因肝血不足,阴不敛阳,虚火上扰之故也。头胀心烦,肝阳上亢之象,大便干,阴血不足失润之故。
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丹溪常用之方,秦景明在其症因脉治正式收载其方,有补肝血、清虚火之功效。患者舌红,因于虚热,肝之虚热上扰,即肝阳上亢,故在补肝血、清肝热基础上,加用钩藤、龙骨、牡蛎平肝祛风。枣仁合四物汤养血安神,少用仙灵脾温而不燥,取阳中求阴之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故加白术以安中土。复诊耳鸣好转,虚热上攻之势已缓,嗳气明显,肝旺犯胃,胃气不降,故加青皮、莱菔子疏肝和胃降逆。
三诊因于嗳气来诊,伴见口苦,心烦,辨证仍因木土不和,以柴胡桂枝汤合二陈汤合甘麦大枣汤疏肝清热,养血缓急、和胃降逆为治。因患者肝阴血素虚,柴胡有劫肝阴之弊,故易之以川楝子,此张师常用之法。
典型病案分析63
姓名:仝乐霞 女 22岁 初诊2014.08.18
主诉:痛经3年伴失眠心烦2个月
患者自述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入睡困难,心烦急躁,眠浅易醒,晨起口干黏,近3年每次月经来之前一周脸颊及下巴出痤疮,且经期腹痛难忍,伴腰酸疼痛,得温稍减,经后痤疮自消,月经首日量少,色黑,有血块,手足心发热,心中烦,口中和,口中异味,不畏寒,偏热饮,纳可,眠可,大便稍干,排便不畅,小便调
舌脉:舌红,苔薄,脉滑
中医辨证:不寐,痛经,痤疮
方药:
黄芩12g 麦冬10g 桑皮10g 赤芍15g
当归15g 公英15g 制乳香9g 文术15g
陈皮10g 白芷12g 炒枣仁15g 地骨皮15g
炙杷叶15g 炙甘草10g
7付水煎服
服上方后睡眠及心烦急躁较前均有改善。现:入睡困难,晨起口干黏,口中异味明显,手心发热,面部痤疮新发但较前减少,身力可,心烦急躁减轻,纳可,服药期间大便干明显缓解,小便可,舌体胖大,舌质红,苔薄白,脉滑
中药上方去公英,加生地15g 连翘15g
7付水煎服
服上方后睡眠继续好转,心烦急躁消失,首日月经量较前增加,色较前正常,痛经明显减轻。现:仍觉睡眠质量差,手心发热,身有力,心不烦,晨起口黏,纳可,小便可,大便粘滞,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中药上方加二花藤30g 皂角刺15g 小茴香15 地骨皮15
7付水煎服
患者后因它病来就诊自述服上方后睡眠已基本正常,痛经基本消失,月经量较前增加,色正常,手心发热亦减轻。
按语:
此患者疾病较多,若看西医,失眠需去神经内科或精神科,痛经需看妇科,痤疮是皮肤科的问题了。而在中医眼中,紧抓病机,整体论治,实我之长也。
心主神明,失眠,其病在心;肺外合皮毛,痤疮,病因于肺。心肺同居上焦,今见心烦急躁,口干便秘,手足心热,上焦之火也。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治节,火热灼伤血脉,瘀血内阻,故见痛经。故此案虽表现复杂,病机实因上焦火热挟瘀,故以黄芩、泻白散、枇杷叶清肺泄热,麦冬清心润肺,枣仁养心安神,加用蒲公英清热解毒,当归、乳香、莪术、赤芍活血逐瘀。妙用白芷:1.辛温走窜,以助活血药行血、清肺药走表;2.透脓散结,以消痤疮。
典型病案分析64
姓名:冯宇涵 女 11月
主诉:发作性四肢发软伴抽搐2月
患儿家长代诉2月来患儿时发颈项发软,四肢瘫软无力,后渐出现肢体抽搐,双目上视,口唇发绀,郑州儿童医院诊治效一般,纳可,大便可
舌脉:舌脉未见
中医辨证:癫痫
方药:
熟地3g 炒白芍5g 当归3g 炒白术3g
茯神5g 枸杞6g 胆星2g 天麻3g
姜半夏2g 石菖蒲2g 勾丁6g 炙甘草3g
浮小麦9g 大枣1g 朱砂0.1g
10付水煎服
服前方期间未发作,停药后病情反复,2天来出现2次发作性四肢发软,四肢抽搐,口唇发绀,干呕,纳可,大便可
中药上方加黄芩3g
15付水煎服
服药期间无发作,余未诉特殊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脉未见
中药上方制成颗粒剂30剂
服前方期间发作4-5次,发作时见四肢无力,不伴抽搐,持续约1分钟,受惊吓时易发作,缓解后困倦,今日发作较频繁,易受惊吓,眠差,纳差,干呕,舌淡,苔薄
中药上方加炒莱菔子12g 蝉蜕9g 勾丁10g 灯芯10g 生甘草3g
30付颗粒剂
服前方发作2-3次,受惊吓时诱发,时见四肢无力,不伴有意识丧失,持续约一分钟。现:不烦躁,眠可,近2日纳少,不欲食,精神情绪尚可,二便调,舌脉未见
上方半夏加至3g 苍术2g 去炒莱菔子加牵牛子2g 桂枝2g
30付颗粒剂
服上方期间癫痫仅发作一次,发作时四肢乏力,余无不适,舌脉未见
上方苍术加至3g 丹参6g
30付颗粒剂
服上方期间癫痫未发作,无明显不适,舌脉未见
中药上方勾丁加至10g
30付颗粒剂
按语:
此患者曾至专科医院治疗效差来来诊。中医对癫痫治疗历代积累丰富经验,至明龚廷贤,对本病认识趋于成熟。其《寿世保元》曾言:“盖痫疾之原,得之惊,或在母腹之时,或在有生之后,必因惊恐而致疾。盖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恐气归肾,惊气归心。并于心肾,则肝脾独虚,肝虚则生风,脾虚则生痰。蓄极而通,其发也暴,故令风痰上涌而痫作矣。”
本案以四物汤去川芎加枸杞,养肝以助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健脾化痰、平肝熄风。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参入甘麦大枣汤养心缓肝。小儿病机特点肝常有余、脾常不足,首诊用药看似繁多而乱,实则没离开健脾养血,平肝定惊这个治疗大法。后复诊时诉受惊吓时易发作,加入蝉蜕、钩藤加强平肝定惊之力。
典型病案分析65
姓名:吴华群 女 41岁 初诊2014.05.06
主诉:眠差半月余
患者自述近半月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入睡,脑鸣,整天胡思乱想,身怕冷,觉口舌发热,不喜咸辣之食,心稍烦,身力可,二便可
高血压1年
舌脉:舌淡红,苔黄厚,脉细
中医辨证:不寐(平肝清心、温阳化气)
方药:
柴胡10g 黄芩9g 黄连6g 炒白术15g
土茯苓15g 炒枣仁15g 元肉15g 勾丁30g
珍珠母30g 徐长卿30g 干姜10g 制附子9g
7付水煎服
服上方后睡眠好转,现仍觉眠浅易醒,左侧额连及眉棱骨疼痛,眠差及空气差时发作,身力尚可,心烦急躁,无心慌,胸闷,善太息,无阵发汗出,畏寒,纳可,喜热饮,口淡无味,口黏,食咸物易上火,大便不成形,一天一次,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脉沉细
方药:
熟地15g 山萸肉15g 山药 15g 茯苓12g
泽泻9g 丹皮9g 制附子9g 肉桂1g
炒枣仁15g 夜交藤50g 磁石30g
7付水煎服
服上方睡眠继续好转。现:夜间2-3点易醒,晚上6点至次日上午10点腹胀,自觉有气上冲,胸闷,胸痛,按揉觉舒,心烦急躁,无烘热汗出,口中和,纳可,喜热饮,大便粘滞不成形,舌红,苔白腻,脉滑
柴胡10g 黄芩9g 黄连6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干姜10g 熟地15g 山萸肉15g
山药15g 泽泻9g 丹皮9g 制附子9g
木香10g
7付水煎服
服上方后睡眠已基本正常,胸闷,胸痛易明显减轻。
按语:
不寐总属阴虚不能纳阳,阴阳失交。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失交为虚。故加入芩连清热泻火;钩藤、珍珠母清热平肝。二诊虑其平素怕冷畏寒,考虑其有阳气不足之面,故以肾气丸加减,见效明显;三诊夜间2-3点易醒,丑时为足厥阴肝经当令,为肝经旺,人卧则血归于肝,加入柴芩连平调阴阳,使阳可入阴,阴阳相交,不寐自愈。
典型病案分析66
主诉:右面部痤疮1年余
1年前怀孕后,因进食一些补品后便在耳后,面部,下巴及后背出现大量脓包型痤疮,产后更甚,伴有周身酸困乏力,大腿肌肉刺痛,久坐久行多发。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心烦急躁,口干不苦,稍黏,纳可,喜凉饮,眠一般。小便可,大便粘滞,日2-3次。
舌脉:舌淡,尖红赤,苔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痤疮
方药:
柴胡10g 黄芩9g 黄连6g 炒白芍15g
当归10g 炒白术15g 土茯苓30g 陈皮10g
制乳香9g 文术10g 花粉15g 防风12g
皂角刺15g 黄芪30g
7付水煎服
服前方,面部痤疮及发痒均有减轻,仍时有新发,腰部及大腿肌肉久坐略痛,刺痛,手足心热,易上火,心烦急躁,身力可,口中和,纳可,喜凉饮,小便黄,大便不成形,舌尖红,苔薄白,脉滑
中药上方去黄连,白芍加白芷10g 生薏仁30g 赤芍15g 二花藤30g
服前方面部痤疮已无流脓,大部分已结痂,但时有新发,痒痛难忍,心烦急躁减轻,身有力,大腿内侧酸困,口干渴,饮不得解,口已不苦,不黏,纳可,喜凉饮,眠可,大便溏,便前腹痛,便后痛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滑
二花30g 茵陈30g 当归15g 赤芍15g
防风10g 白芷10g 陈皮10g 浙贝15g
花粉15g 炙杷叶15g 制乳香9g 皂角刺15g
制没药9g
10付水煎服
服前方面部痤疮未有新发,留有瘢痕,质硬色暗,无痒痛,心烦急躁减轻,身有力,周身酸困,活动后好转,口已不干,仍口渴,欲饮,纳可,喜凉饮,眠可,大便仍不成形,日2-3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滑
中药上方加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15g去二花
10付水煎服
服上方后面部痤疮未有新出,原有瘢痕变软,无痒痛,大便已减至1次,余无不适。
按语:
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心烦急躁,脉弦,肝旺之象也;口粘、大便粘滞,湿滞明证。湿之生,因于脾。有诸内者必形于外,虽并在肌表,实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所致。肝郁化火,脾虚生湿,湿热凝聚,结于肌表,故见痤疮。
方选小柴胡汤、逍遥散、痛泻要方合方,共凑疏肝健脾、滑石清热、活血散结之功。以土茯苓易茯苓,取其利湿解毒功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加黄连泄心火以助清肝热,实则泻其子之意。疾病日久,湿热之邪阻滞经络,血脉不畅,瘀血内阻,故见肌肉疼痛,故加入莪术、乳香活血通络。二诊加入薏仁、赤芍、二花藤,意在增强清热解毒、活血利水之效,故服后流脓较为好转。三诊仍时有新发,痒痛难忍,重用茵陈清热利湿,皂角刺消肿托毒。四诊疼痛、身热好转,去二花加柴芩疏利肝胆,终收全功。
典型病案分析67
姓名:赵玉荣 女 71岁
主诉:双下肢痉挛6年
患者自述近六年晚上睡觉时不自主双下肢痉挛抽筋,疼痛难忍,往往被痛醒,咬牙伸肢活动后减轻,每次持续1分钟左右,伴有后枕部麻木,发胀,双目干涩,自觉手心发热,触之不热,平素怕热,身力可,心不烦,口中和,纳可,喜凉饮,眠可,大便可,夜尿2次
平素血压150/85mmhg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痹症
方药:
天麻10g 勾丁30g 黄芩9g 白芍15g
枸杞10g 麦冬15g 石决明30g 桑叶15g
菊花15g 炙甘草10g 浮小麦30g 大枣10枚
7付水煎服
服上方双下肢痉挛较前减轻,仍觉后枕部麻木,发胀,双目干涩,上症下午明显,自觉手心发热,触之不热,平素怕热,喜凉饮,身乏力,心不烦,口中和,纳眠可,大便可,夜尿2次,舌淡红,苔薄白,稍黄,脉弦滑
中药上方加玄参15g
10付水煎服
服上方双下肢痉挛已基本消失,时有左足大拇指麻木,后枕部仍觉麻木,发胀,双目干涩,下午明显,左侧头部时有疼痛不定,双手时有不自主抖动,身乏力,心不烦,平素怕热,易汗出,纳眠可,喜凉饮,大便可,夜尿2-3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中药上方加生地15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10付水煎服
按语:
肝主藏血、在体合筋。今见下肢筋脉拘挛,伴麻木疼痛,入夜尤甚,双目甘涩,肝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虚热内扰,虚风内动之故也。治疗当以养血平肝、熄风清热为主,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
因舌红、畏热、喜冷饮,虚热之象较著,故易原方之杜仲、桑寄生等辛温之品,改为枸杞子、白芍、麦冬等酸甘柔润之品,合甘麦大枣汤酸甘化阴,滋阴增液,柔肝舒筋。复参入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熄风。二诊加入玄参增强滋阴降火之力,收效明显;三诊症见手抖、乏力、汗出,一片阴伤风动之象,遂用二至加生地养血滋阴。
典型病案分析68
姓名:白文鹏 女 31岁
主诉:反复发热4月余
患者4月无明显诱因下(无感冒,无感染)反复低热,在37.4-37.8℃,伴恶寒,无汗,身乏力,输液无效,头晕,平素血压91/60mmhg左右,心烦急躁,咽干痛,口干,月经不调,需打黄体酮才来,经量特别少,上月月经推迟一周左右,本月月经未至,经前腰酸,乳胀,偏温饮,身乏力,多梦,难入睡,大便不干,3-4日一行,小便可
查头颅CT,MRI 腹部彩超,胸X片显示均正常,无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细
柴胡15g 黄芩12g 当归15g 炒白芍15g
川芎10g 熟地15g 凌霄花15g 巴戟15g
菟丝子15g 炒枣仁15g 元肉15g 黄芪30g
10付水煎服
服上方期间未再发热。
按语:
反复发热4个月,无外感之征象,曾行多项检查未能明确,属不明原因发热,实中医治疗之长也。内伤发热,因于脏腑气血失调,分虚实两端,虚者:气血阴阳不足,实者郁火、瘀血、湿郁之故。
女性月经乃血所化,而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安和,则能分司气血生化、贮藏、条件、统摄、运行灯功能。肾主胞宫,肝主藏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女性月经实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此患者发热伴见心烦急躁,口干咽干,乳胀,此因肝胆郁热内扰之故也,月经量少,伴见腰酸乏力,心烦失眠,肝肾不足、气血两亏之故。治疗以清利肝胆,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为主,方选柴胡四物汤疏肝清热养血,加巴戟天、菟丝子合四物汤以补肾填精,酸枣仁、桂圆肉养血安神,黄芪益气健脾,药后即效。
典型病案分析69
姓名:顾彩虹 女 33岁 初诊2015.07.01
主诉:小产后月经未至3个月
3个月前因怀孕体检时发现胎心停止,胎儿停止发育,遂终止妊娠,小产后致宫腔粘连,经治疗后粘连好转,但月经仍未至,经妇科促激素配合中药治疗后仍未至。现:小腹微痛,心慌,气短时发,食可,口中和,喜凉饮,眠可,二便可,白带多
至今未生育过
实验室检查:1、宫腔粘连 2、宫腔积液
舌脉:舌质暗,苔白,脉滑
西医诊断:继发性闭经
方药:
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15g 陈皮10g
茯苓10g 丝瓜络15g 竹茹15g 当归15g
熟地15g 炒枣仁15g 巴戟天10g 菟丝子15g
党参15g 炙甘草15g 丹参15g 炒白术15g
10付水煎服
服前方月经仍未至,现觉偶有心慌,气短,纳可,眠差,夜梦多,晨起困倦,偶有头痛,脚后跟困痛,偶有心烦急躁,小便调,大便溏,舌质淡,苔薄,脉滑
中药上方加炒山药30g 益母草30g
20付水煎服
服前方第1付时月经来潮,月经量少,色暗,持续4天干净,服完药后心慌,气短减轻约八分,仅劳累后加重,心不烦,稍有力,无阵发烘热汗出,情绪低落,头痛,足跟痛,平素左腹隐痛,同房后加重,怕热,纳可,口干,不苦,不黏,眠差,多一般梦,大便先正常后溏,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
中药上方加乌药15g 去丝瓜络,竹茹,加炒白芍15g,寄生15g
20付水煎服
按语:
《傅青主女科》言:经水出诸肾。肾气盛、天癸成、任脉通、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今患者年近五七,机体已趋衰退,孕而未成,小产之后经汛不止,肾虚之故也。小产后气血两伤,心失所养,故见心慌气短,此皆为病之本。舌质暗,小腹痛,瘀血之象;血不利则为水,水聚则生痰,痰瘀互结为标,故治本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治标则化痰活血逐瘀为主。若但见经闭,只知其为虚而补气补血,不知其月经久停,络脉受阻,气血不和,淤结已成,而忽视通经化淤,则虚者愈虚,闭者愈闭。
方以熟地、巴戟天、菟丝子补肾填精,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枣仁养血以治其本。柴胡二陈汤加丝瓜络、竹茹理气化痰,当归、丹参养血活血以治其标。毕竟患者以本虚为主,不莪术、三棱等破血之品及虫类走窜性猛之类皆亦慎用。首方服后月经仍未至,继则加入山药补气健脾,以利气血化生之源,益母草活血利水。三诊加入乌药缓解理气止痛,白芍、桑寄生为补肾养血之用。
典型病案分析70
姓名:王敏霞 女 37岁 初诊:2015.07.09
主诉:低热1年
患者1年前因生气后不定时出现低热,37.3℃左右,未超过38℃,生气后发热,伴有头部及后背窜痛,在我院服中药缓解,现时有低热,生气易发,头部及后背窜通,生气后加重,身力可,心烦急躁,口苦,不干,不黏,纳可,喜凉饮,入睡困难,二便调
舌脉:舌边尖红,中根部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头痛
方药:
柴胡30g 黄芩12g 黄柏10g 生地15g
熟地15g 麦冬15g 青蒿30g
炙甘草10g
7付水煎服
服上方症状较前减轻约七八分,体温已恢复正常。现颈项右胁及胃脘稍痛,生气后加重,身乏力,心烦急躁,口苦,口黏,纳可,无偏好,入睡难,眠浅易醒,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稍黄,脉滑
中药上方去柴胡加川楝子9g 炒枣仁10g 元肉10g 元胡15g 浮小麦30g 大枣10枚
7付水煎服
按语:
经云:阳胜则热。今患者发热,伴见心烦急躁,生气加剧,皆因气郁化火内蕴所致之故。属内伤发热,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气滞、血瘀、痰湿郁结,壅遏化热,以及气、血、阴、阳亏虚发热,是内伤发热的两类病机。前者属实,后者属虚。在治疗上,实热宜泻,虚热宜补。故以柴芩清泻肝胆之热,并兼以青蒿清透少阳郁热;火旺则易伤阴,合生熟地、麦冬以养血滋阴。复诊以川楝子、元胡疏肝清热,理气止痛调理胃部疼痛症状,浮小麦配大枣缓解心烦症状。
上一篇:经典医案5
下一篇:经典医案汇7(53篇典型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