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党的二十大专题网  > 权威解读
权威解读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发布日期:2023-10-20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阅读量:41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这“七个着力”,指向明确,任务清晰,紧密联系,为我们擘画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工作表。在“七个着力”中,“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必须落实好的政治责任。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我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系统全面、精辟深邃,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展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伟力与实践伟力,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科学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阐明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指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根本性转变,也指明了面临的主要挑战及主要任务、现实路径。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把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作为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键也在党。新时代新征程,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记住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以强信心为重点加强正面宣传,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体来说: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使整个社会形成盎然奋进的精神风貌;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更多高质量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结合起来,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积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要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敢于担当,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坚决当好党和人民的战士。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历史使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他还指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其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实现共同富裕,文化是重要内容;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再次,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辛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