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张怀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学术著作
学术著作

寻找辨证之切入点,病机相合是关键

发布日期:2019-08-12   阅读量:2255

寻找辨证之切入点,病机相合是关键

一直以来,经方以组方严谨、配伍精妙、疗效卓著而备受医家推崇,张师临证数十年,力倡仲景之学,在临床上常常指出:凡精于医者,莫不精于仲景之学,而擅用仲景之方,经方的熟练应用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名中医的医术水平。

张师强调:仲景在大多数条文当中都列举有方证的主治症状,临证时这些症状都可能成为辨该方证的切入点,如桂枝加葛根汤中的“项背强 ”、大柴胡汤的“按之心下满痛”、大陷胸汤的“心下痛,按之石硬”、桂枝甘草汤的“心下悸,欲得按”等。掌握这些切入点,临证时便可迅速与其对应的方证联系起来,甚至有些病只要与这些切入点一致便可应用此方,不必顾及其他。如只要见到“呕而发热”便可放胆运用小柴胡汤,只要见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便可放胆运用旋覆代赭汤,只要见到“喜悲伤欲哭”便可放胆运用甘麦大枣汤等,这大大方便了辨证的过程,提高了辨经方方证的敏锐性,是运用经方的一个捷径。但张师也常告诫学生,对于多数经方而言,寻找切入点只是辨方证的第一步,其病机相合才是关键。

案例:宋某,女,45 岁。 2009 年 6 月 2 日初诊。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视物旋转,体位变换时加重,无恶心呕吐,晕时二便失禁,来诊时头部固定一体位,走路需人搀扶,活动小心翼翼,甚为痛苦。平素食凉则恶心、便溏,入睡困难,烦躁,口淡无味,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为眩晕。 辨证属脾肾阳虚,水气上犯。 方选真武汤合附子理中汤化裁。 处方:党参 15克,炒白术 15克,云苓 15克,干姜 9克,制附子 15克,白芍 15克,生龙牡(各)30克,砂仁 12克,炙甘草10克。 7 剂,常法煎服。2009 年 6 月 9日二诊:服用上方后头晕症状消失,变换体位亦不觉晕,精神明显好转,较前判若两人,心烦减轻,仍身乏力,时心烦急躁、心悸,口干苦,欲温饮,纳少,食凉及油腻则便溏,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微黄,脉沉滑。以原方加减。处方:党参 15g,炒白术 15g,茯苓 15g,制附子 15g,茵陈 30g,炙甘草 9g。 7剂。 后以此加减又服用 7 剂,诸症消失。

按:本案四诊合参,脾肾阳虚之证备,故用附子理中汤,又见“头眩”,知为阳虚水泛,故加真武汤,此处“头眩”即为辨真武汤证之切入点,但仅凭此尚不能用真武汤,经方中见头眩者还有苓桂术甘汤的“起则头眩”、“目眩”,五苓散的“癫眩”,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眩悸”,小柴胡汤的“目眩”,泽泻汤的“苦冒眩”等,只有符合“阳虚水泛”这一真武汤的病机方能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