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科室
坐诊时间
医院地址
互联网医院
病历复印
微信扫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健康科普视频健康资讯内科血液肿瘤科其它
在线预约

预约挂号

Appointment registration

健康科普视频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发布日期 2022-01-13字号调整
信息来源:   网络
李国锋
李国锋
副主任医师
所属科室:血液肿瘤科
医生详情

不排队、不出门
扫码在线问诊

​中医药在外感热病及诸多慢性病中的优势和独特疗效,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接受和选择,但是如何正确地煎服中药,却是很多人疑惑的问题,到底该如何正确地煎煮和服用中药呢?今天我们一起科普一下。

一、煎药工具如何选?

 

很多人并不清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器具来煎煮中药,有的图方便,就用平时煮饭的铝锅或者铁锅来熬中药,这样是不对的?中药中的很多成分可能会和铝或者铁发生反应,有些金属制品的锅具的成分经过加热或者和中药反应,会溶解到中药中,影响中药的疗效,甚至可能产生一些对身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要避免使用此类器具熬药,最好选用砂锅、陶罐、搪瓷、不锈钢等器具熬药。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直接影响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有的朋友经常反映,熬中药,家里的砂锅都熬坏好几个了,砂锅是传统熬制中药的器具,但是现在因为制作工艺的改变,现在市面购买的砂锅,经常会出现炸裂等现象,反复出现炸锅,一方面浪费药材,另外也增加烫伤的风险,因此朋友们在选购砂锅是一定要选择有质量保障的锅具,另外在煎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注意火候,一开始不要使用大火,要先用小火,等砂锅整个受热均匀了,再调成大火,等水熬开了,再调成小火慢炖,可以按照先小火再大火后小火的顺序熬制。

 

二、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

 

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

 

三、煎药前需不需要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0.5-1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2小时。

 

四、煎药需要多少水量?

 

水应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五、煎药应掌握什么样的火候?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

 

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六、煎药应需要多长时间?

 

1.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

 

2.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3.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七、可以煎煮多少次?

 

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时,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45%,也就是说中药汤剂煎煮3次后,已提取有效成分的90%左右,如果药物只煎煮1-2次,则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30%-55%,补益药就更多,故提倡煎煮2次为佳。

 

八、处方中单包的药如何煎熬?

 

『先煎』

一般需要提前半小时或者1小时煎煮的中药,此类药物,多是矿物质难以溶解,或者有毒性的药物,通过长时间煎煮以减轻毒性,或者增加有效成分的析出,半小时或1小时后再同其他中药一起熬制。

 

『后下』

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此类药物多芳香发散,有效成分含有挥发油,长时间煎煮会使有效成分流失,所以需要后下。

 

『包煎』

1.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

 

2.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

 

3.附绒毛药物,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常见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烊化』

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另煎』

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为避免浪费,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

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硇砂等。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鲜药,如鲜竹沥汁、鲜生地、鲜芦根等,按医嘱取汁冲服。

 

煎好的药液最好立即滤出,每剂约50-200ml,混合后分次服用。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大火浓缩后再服用。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如果是代煎的真空包装汤剂,根据代煎真空包装的提示,冰箱冷藏尽快服用完毕。

 

九、煎煮后如何服用?

 

对大部分中药都主张空腹服用,因为空腹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一般饭前1小时或者饭后2小时均为空腹状态。服药的温度,大部分药物都主张温服。

 

关于服药的量,老百姓中有很多误解,“中药灌满肠”这种说法有一定的误导性,一般中药一次喝200ml左右即可,一天2-3次,对于小孩或者特殊人群,可以少量多次,对于外感热病,比如白虎汤,可以大量频服,以汗出热退为度。

 

但是对于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建议饭后服用。

 

十、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附:常用药引子

 

俗话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药引子亦称引经药、引药,主要是指能引导处方中的诸药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的药物。

 

具体来说,药引子主要有以下功效:

 

增强药物疗效。健脾胃助消化的中药汤剂,常放入大枣;产后淤血多、乳汁少等,常会用到生化颗粒或生化丸,最好用红糖送服,以增强补血散寒、祛淤的功效。

 

直达病处。中医认为,盐味咸,可引药入肾,作为药引能帮助药物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等,最好用淡盐水送服。

 

缓解“毒性”。清热解毒药药性寒凉容易伤胃,含贝壳矿石类的中药较难消化,都需要用米汤送服,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顾护胃气。应用甘遂、大戟等有毒或烈性药物时,常常用红枣做药引,缓解毒性。


常见药引子的用法用量

 

生姜汤:常用于送服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病症的中成药,如通宣理瞵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亦或是中药汤剂。一般用生姜3、5片。水煎取汁,温热送服中药即可。

 

稀米汤:主要指粳米汤或糯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损伤。常用于送服寒性较重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三黄泻心汤、牛黄清胃丸等。一般用粳米或糯米适量熬成稀粥,取上层汤汁,趁温热送服药物即可。

 

蜂蜜水:常用于送服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中药,如百合固金丸、养阴清肺丸、麻仁润肠丸等,一般用枣花蜜或槐花蜜5~10毫升,冲入温水300毫升,送服药物即可。另外,蜂蜜还能减少中药苦味,使中药更好入口。

 

大枣汤:常用于送服益脾胃、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健脾丸、归脾丸、香砂养胃丸等。一般用大枣5~10枚,加水煎取汁,送服药物即可。

 

淡盐水:常用于送服补肾药,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一般取食盐1~2克,加温水300毫升左右,溶于水后送服药物。

 

葱白水:常用于送服治风寒感冒、鼻炎,痘疹类病的药物。多以大葱白1~2段切碎,煎水取汁送服药物,或入汤剂同煎。

 

竹叶水:常用于送服清热利尿的中成药,如导赤丸、萆分清丸等。一般取竹叶6克,加水煎煮取汁,待温送服药物。

 

扫码下载豫中一APP
了解更多资讯

扫码便携访问
豫中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