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
发布日期:2021-08-14 阅读量:1281
平眩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性眩晕76例
范晓飞张怀亮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观察平眩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治疗组给予自拟方平眩饮。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变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有效率为7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方平眩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肝肾阴虚风痰上扰; 平眩饮;西比灵胶囊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包括眩晕和头晕两大类症状,两者可以并存或者依次出现并不排斥[1],均是由颅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所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从而出现其供血区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眩晕、头晕、视觉障碍、共济失调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病症特点为多突然发病,反复发作,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尤其是第一次短暂缺血发生半年内是发展为脑梗死的高危时期。因此,早期诊治是预防脑梗死,特别是小脑和脑干梗死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深入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本病的治疗水平和降低后循环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自拟拟平眩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四区15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6例。治疗组男34例,女42例;年龄40~70 (62.15士9.26)岁。对照组男36例,女40例;年龄40~70 (61.1土9.0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1.2.1 西医诊断标准[3] 诊断以临床症状结合相关的检查提示为主,包括以下5点:①反复出现的发作性眩晕或头晕、恶心(或伴有呕吐)、共济失调症状,持续数分钟或数天;②伴随症状:视物旋转、模糊,眼前发黑、耳鸣、听力下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③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液的流速有异常改变;④均经过头颅CT或者MR检查且完全排除了脑干、小脑、枕叶等脑部组织的梗死或出血;⑤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
1.2.2 中医辨证标准[2] 肝肾阴虚风痰上扰:主证:头晕目眩,次证:视物旋转、耳鸣、恶心呕吐,头痛,兼证:腰膝酸软、呕吐痰涎、两目干涩、颧红盗汗、纳差腹胀、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黄腻或白腻,或舌红少苔。
1.3 病例纳入标准 年龄 40~70 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病例标准[4] 诊断尚不明确者;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原有严重的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0930003),每晚1粒,口服。
治疗组给予自拟平眩饮,具体药物组成:熟地黄15 g,白芍15 g,麦冬15 g,枸杞子15 g,龟甲15 g,生龙牡各30 g,胆南星6 g,天麻15 g,半夏9 g,陈皮10 g,菊花10 g,丹参20 g。均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每天两袋,分两次温服。
两组患者均以14 d为1个疗程。两组在治疗期间对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及频繁呕吐造成水、电解质紊乱者给予对症治疗,其他症状不作特殊处理,如两组均不应用降血脂药、抗凝、止晕、止吐及其他扩血管药物。
1.6观察指标
1.6.1 中医证候积分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评分按照无(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四个等级对主证、次证、兼证及舌质脉象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评一次。
1.6.2 椎-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变 患者治疗前一天和第15天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记录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方法:患者坐、立低头位,自枕窗探测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VA)。取样深度:BA为66-72mm, VA为58-68mm,实行2mm间距移动的方法以保持血管连续性。
1.6.3 血液流变学指标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
1.7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执行。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轻微,但不伴自身或景物的旋转及晃动感可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或景物的旋转及晃动感;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材料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用χ2检验,两组间变量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有效率为7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
治疗组 76 30 28 14 494.7* 对照组 76 16 16 26 18 76.3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
治疗组 76 12.6±2.6 5.3±2.9* △ 对照组 76 12.4±2.3 6.2±2.7*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变化比较
组别 时间 |
n | 椎动脉 |
基底动脉 | ||
左 | 右 | ||||
治疗组
对照组 |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 76 76 76 76 | 20.88±4.15 34.17±4.50*△ 21.20±4.17 27.26±4.50﹡ | 21.42±4.06 32.22±4.02*△ 21.26±4.10 27.25±4.04﹡ | 23.48±4.85 35.35±4.89*△ 24.09±4.74 30.39±4.43﹡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组别 时间 |
n | 全血粘度 |
红细胞压积 | ||
高切 | 低切 | ||||
治疗组
对照组 |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 76 76 76 76 | 6.91±0.75 5.02±0.60﹡△ 6.90±0.78 5.39±0.63﹡ | 8.32±1.09 6.95±1.04﹡△ 8.29±1.11 7.37±1.08﹡ | 48.1±4.88 35.1±1.89﹡△ 47.5±4.76 38.1±2.43﹡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5 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锥体外系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目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认为是主要由于动脉硬化因素造成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大脑枕叶、小脑、脑干等部位的缺血,严重时造成神经功能损伤症状,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如果反复发作,脑卒中风险随之增加。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恢复、提高脑组织的功能为治疗原则[4]。以及对症治疗为主。西药见效快,但易复发,若长期服用易出现副作用,严重者出现粒细胞减少、精神症状如谵妄、惊厥等[6] 。
中医学认为眩晕的发生,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脑为元神之府,诸阳之会,精气之所聚,须臾离不开气血精髓之濡养,为至清之腑。《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7]提示与肾精不足有关。从张景岳“无虚不作眩”与朱丹溪“无痰不作眩”的角度考虑,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8];周子芳[9]从血瘀风证论治老年眩晕,其认为肝肾亏虚,脉络瘀阻,肝风内动是导致老年眩晕之因,故倡“无瘀不作眩”。董明霞[10]认为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所致眩晕。唐世球[11]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与风火痰虚关系密切,其病机在脉络痹阻基础上多见肝阳上亢、心肾两虚之证;朱安龙[12]认为弦晕病之本虚主要在于肝脾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在于肝风、痰浊上扰.王宝亮[13]从痰辨治眩晕,认为痰浊在眩晕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眩晕的病机不外虚实两端,“风、火、痰、瘀、虚”五大病理因素。病性总属于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肝肾不足,或脾胃虚弱,气虚匮乏而清窍失养;标实责之于风、火、痰、瘀等杂邪作祟,清窍不利。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充足。若先天不足,年老肾亏,久病伤肾,纵欲不节,导致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脑失所养而眩晕。因此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对于多数中老年眩晕患者,肝肾阴虚兼有风痰上扰者为数众多。患者多数年过四十,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于下,阴不涵阳,阳气独亢于上,阳化风动,气化失司,津泛为痰,内风挟痰上扰清窍,头目不利,发为头晕头昏,髓海不足则耳鸣健忘,真阴亏于下则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因此以自拟方-平眩饮以滋补肝肾、化痰熄风、清利头目,验之临床,效如桴鼓。
本方为肝肾亏虚,风痰上扰所致眩晕而设。方中熟地黄益精填髓,滋补肝肾,《本草纲目》[14]谓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本草从新》[15]称其治“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醋龟甲为血肉有情之物,益精养血,善将浮越之阳潜于水中,阳气下潜,则内风自熄,与熟地黄共为君药;白芍药味酸,张锡纯[16]谓其“能入肝以生肝血;其味苦,故能入胆而益胆汁;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敛上亢之阳气”;枸杞子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专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肝肾同源,肝脏体阴而用阳,上四药合用,酸甘益阴,专补肝肾精血之不足;贵在麦冬一味,本为滋补肺胃之品,在此用之以滋补肾阴以达金水相生之效;天麻为肝经气分之药,味甘性缓,《内经》[6]曰:“肝苦急,以甘缓之”,血虚肝气旺,内风时动越,故以其甘和缓其坚劲,生龙牡、菊花,平肝潜阳,清利头目;胆南星苦寒清热,善祛风痰,半夏、陈皮辛燥滑利,善祛脏腑之痰,在诸药方中应用,以防甘药腻胃;痰浊阻滞,日久成瘀,并以丹参一味防治血瘀,均为佐使之药。诸药合用,共凑滋补肝肾,化痰熄风,活血化瘀,清利头目之功。
本课题主要基于“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等理论指导,临床从肝肾阴虚为本,风痰上扰为标入手,以自拟方平眩饮为基础加减治疗,以滋补肝肾,熄风化痰,止晕定眩,对于辨证为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的眩晕发作验之有效,尤其对于多种老年人的持续头晕、头昏亦有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子明 张素珍.前庭症状国际分类与解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13(1):187-189.
[2] 阎孝诚.实用中医脑病学(第一版)[M]. 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104.
[3] 帅建忠.眩晕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内蒙古中医药,2011,10:96-97.
[4] 王净净,潘向军,黄云峰.晕定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性眩晕30例临床研究.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585.
[6] 孙宏丽,赵志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眩晕临证体会[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3):208
[7] 傅维康,吴鸿洲.黄帝内经 [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8] 高丽乔.老年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3(16):120.
[9] 周克振.周子芳从瘀血风证论治老年眩晕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
.2001,23(7):15—16。
[10]董明霞.清眩汤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1,30(1):8-9.
[12]唐世球.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31(7):635-636.
[13]朱安龙.复方泽泻汤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2008,17(29):4535-4536.
[14]唐明邦.本草纲目 [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15]罗国东,于洋,葛华迅,等.益肾平肝方防治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理论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3):381-383.
[16]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中医学科(专科)学术带头人培养项目专项课题 (编号:2013ZY03003)
作者简介:范晓飞(1985-),男,河南宝丰人,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通信作者:张怀亮,E-mail:zhl121@126.com
上一篇:科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