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路19号

咨询电话: 0371 - 96129

主办单位: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您当前位置:首页临床医疗科室介绍脑病医院
脑病医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是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中医专业)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组长单位及优势病种眩晕协作分组组长单位。同时,是河南省重点专科、河南省中医名科,河南省中医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同时是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主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头痛专业委员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医学分会、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脑健康管理分会、郑州市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等学会团体主任委员单位。拥有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脑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

脑病医院设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卒中病房、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神经重症、神经康复、神经电生理等功能单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认证的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设有脑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介入科、神经重症病房等7个临床病区,拥有卒中中心、眩晕病诊疗中心2个综合性诊疗平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国家二级教授4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人、河南省名中医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博士后2人,拥有医学博士学位17人。设有岐黄学者工作室1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河南中医药大学中风病研究所、眩晕病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所、痿证研究所、头痛病研究所各1个。全科开设床位275张,设立中风、眩晕、头痛、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癫痫、痴呆、睡眠障碍等专科门诊10余个,并率先在省内中医系统成立疑难脑血管病、复杂性眩晕、睡眠障碍、脑动脉瘤等4个多学科门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作为国内较早成立的中医脑病专科,历经五代人近40年共同努力,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脑病诊疗中心,尤其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脑血管病、眩晕、头痛、睡眠障碍、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癫痫、痴呆等疾病,疗效居国内领先水平。开发研制出适用于各类脑血管病急性期、恢复期的中药特色制剂十多种,尤其是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中风七虫益髓胶囊、通脉舒络胶囊、通络解语丸、复智胶囊、中风龟羚熄风胶囊在中风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熄风止晕合剂、晕宁颗粒在各类眩晕病治疗中效果显著。在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方面,本院采用中药内服、膏药外用、针灸推拿、功能训练等中医综合手段治疗,获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  

2019年,专科门诊量达9.7万人次,出院患者1.2万人次。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独具特色的治疗手段,先进的医疗设备,为脑病科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3年来,脑病科作为分中心参与国家重大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项目4项,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11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4项,厅级科研成果6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北大中文核心40余篇。

【脑病一区】

优势病种: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以及中风后系列病症如失语、吞咽困难、肢体疼痛麻木肿胀等。以及头痛、眩晕、痴呆、帕金森病、焦虑、抑郁、失眠等。

脑病一区主要特色治疗方法介绍
特色治疗之一——中风失语症优化治疗 

中风失语症是中风患者主症之一,不仅影响其沟通和交流,难于表达思想和病情,也影响中风偏瘫、智能障碍的恢复,因此重视和恢复中风患者语言功能至关重要,科内的中风失语症治疗团队经多年临床研究,形成了一套不断优化综合有效的治疗方法。李燕梅教授主持的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风回言胶囊治疗中风失语的疗效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及“中医药综合方案对中风失语干预的临床研究”课题获得河南省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对中风失语症患者进行分类、分期基础上,采用利窍回言、化痰除湿、活血通瘀中药及针灸、头皮针、刺络放血、德国进口言语治疗仪和一对一小组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使中风失语症患者获得新“声”。

特色治疗之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有效治疗脑出血

无论是高血压性脑出血,还是外伤性颅内血肿、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畸型引起的颅内血肿均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是神经科领域一项高科技科研成果,手术采用外径只有3mm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于CT扫描后在病房床边即可进行,方法简便易行,3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操作,并且可在与患者交流的同时完成手术。其创伤小,痛苦少,避免了全麻开颅手术创伤大、持续时间长以及气管插管、上麻醉机的弊端。减少了各种因手术、麻醉而产生的附加风险,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患者住院费用。在王新志教授带领下我们脑病一区率先在全省引进开展了此项技术,该方法已在临床应用数十年,配合应用科室研制的中风病系列中成药,使大批患者摆脱了昏迷、偏瘫、失语甚至死亡的威胁,重新回归社会和家庭。王新志主任医师还指导全省数十家医院成功引进开展了该技术;因而该项目成果,他获得了河南省卫生厅新技术新项目引进开展二等奖。

特色治疗之三——吞咽困难的特效治疗 

临床上引起吞咽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脑卒中、帕金森氏病、重症肌无力、肌萎缩侧索硬化等,其中以中风后的吞咽障碍最常见。吞咽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及口服药物应用,其饮水呛咳常导致吸入性肺炎,严重影响了患者病情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可直接导致患者的死亡。我科室经多年临床研究,采用非同与一般的传统的穴位“阿呛穴”针刺,而直中病所,使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恢复功能,促使局部环咽肌、咽提肌、咽缩肌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另配合开窍利咽棒以及德国进口且目前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的德国费兹曼公司Vocastim-Master吞咽治疗仪,中西合璧,疗效理想。

特色治疗之四——中风后肢体肿胀、疼痛、麻木的治疗 

中风后肢体肿胀、疼痛、麻木、孪急、僵硬是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症,多见于偏瘫侧的上下肢,它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拖延患者重返社会的时间,带给患者无尽的痛苦。对此我科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外用药物冰红搽剂,并在此基础上配合磁热疗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特色针刺治疗及中药硬膏贴敷治疗,临床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加快了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缩短了重返社会和家庭的时间。

特色治疗之五——帕金森病的早期干预治疗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具有病情逐渐进展,致残率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及认知功能损害、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睡眠障碍、大小便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应当早期诊断、干预治疗非运动症状,不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有利于震颤等运动症状的缓解。我科对帕金森病早期诊断有着丰富经验,并对非运动症状进行中医药辨证治疗,综合疗法,因人施治,治病求本,根据不同的证型有效的干预、阻止、延缓和减少美多巴副作用的发生。

【脑病二区】

中风病诊疗特色——在我国,缺血性卒中是卒中的主要类型,约占卒中总发病率的70%~75%。随着人口老龄化好各种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增加, 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远高于出血性卒中,因此,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是卒中防治的重点之一。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缺血性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因为及时治疗可以防治疾病进展,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预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群众健康理念基础薄弱、溶栓时间窗过短而不易把握、医务人员认识水平受限等原因,从而使众多应该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没有能够获得相应救治而遗难以康复的肢体病残,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我科室从建立“急性脑中风绿色通道”入手,对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在入院后1小时内就对其进行“临床初步评估—建立患者静脉通路—完善头颅影像学及血液生化检查—临床进一步评估并完善诊疗方案”的系统抢救流程,结合近年来我科室引进的急性脑梗塞超早期动脉溶栓术、颈动脉狭窄后支架置入术等新技术,及时并有针对性的制订出动静脉溶栓方案,从而最大限度的抢救患者病情,获得最佳疗效。对于恢复期患者,我病区教授、专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取中医辨证及西医辨病的原则,集多年临证之经验,纳历代医家之精华,反复实践,攻关创新,研制出中风“七症”协定处方,把通络作为中经络治法之纲领,统领“祛痰、泻浊、镇肝、益气、养阴”诸法,以“醒神、涤痰” 作为中脏腑的具体治法,探索出治疗中风病系列方药——祛痰通络汤、镇肝通络汤、醒神开窍汤、涤痰开窍汤、益气通络汤等,丰富和发展了中风病的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中风病人的治愈好转率,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减少了复发率。同时,在治疗上突出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特色,采用醒脑开窍、活血利水、通腑泄浊、通络解毒、益气复脉等多种疗法,配合针灸、中频脉冲、脑功能刺激仪等对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取得明显临床疗效。

另外,脑出血作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另一大类急危重症,我国每年因为脑出血死亡的患者约占全部疾病死亡的20%左右,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根据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北方脑出血的发病率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临床疾病的逐渐多发,脑出血的发生率也相应逐年提高。我科室近年来开展了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动脉瘤支架栓塞术等新技术,极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病风险,避免了外科手术开颅可能造成的脑创伤,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愈好转率。

对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我科室在国家级名老中医郑绍周教授及马云枝教授的指导下,突出中医特色,以“前期多用芳香开窍, 清心通脑之法;中期多用柔肝潜阳,疏通经络之法;痊愈恢复期始适度用滋阴助气、活血补血之法”为临床诊疗思路,内外合治,中西合参,创制中风1号至5号系列外敷方,结合我科“祛痰、泻浊、镇肝、益气、养阴”功效的中风“七症”协定处方,极大改善了患者中风后肢体偏瘫、肿胀、疼痛、麻木、头晕、失眠等症状,有效预防了本病的复发,取得了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的疗效,获得良好的社会口碑和经济效益。    

除上述以外,科室建设遵从“临床与科研并举,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并重”的发展思路。在多年研究工作基础上,总结名老中医经验,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研制出的通脉舒络胶囊,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的发病机理研制出的利水通络冲剂,经十余年临床应用,疗效确切。从上世纪1998年始,相关研究课题就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立项资助,曾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及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确立了我科在河南省中西医防治脑卒中研究领域的排头兵地位。

痴呆诊疗特色——痴呆是指在患者意识清醒的状态下,由于后天种种有害因素,致使幼年至成年时期发育正常的大脑细胞大量地破坏,造成大脑器质性损害时所发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加重的严重智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学习和工作困难,有时生活也不能自理。痴呆在临床可由60多种疾病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老年性痴呆(AD)占60%左右,其次为血管性痴呆(VaD)占10%~20%,脑部占位性病变,特别是额颞肿瘤占4%~5%。由于该类疾病是使中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现已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瘟疫”。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科室就开展了痴呆防治研究工作,尤其是以血管性痴呆为研究突破口,开展了多项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于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慢性脑缺血缺氧等原因所致的严重智能损害综合征。针对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宫洪涛主任率先提出“肾精亏虚之本”的学说,指出该病病位在脑,髓海为要;病本在肾,精亏浊毒为患的学术新观点,在国家级和省级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总结马云枝教授多年临床经验,采用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研制的“复智胶囊”,经十余年临床验证,发现该药可明显改善患者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疗效确切而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复智胶囊相关课题200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由宫洪涛主任主持研究的课题“基于tau蛋白的变化探讨中药干预血管性痴呆的机制”获2008年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项目资助,2013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科室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了痴呆的早期诊断水平,提高了治愈好转率。在省内率先采用ELISA法检测尿中氧化应激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8-异前列腺素(8-isoPGF2α)以及硝基酪氨酸(NT)水平,进一步确诊该病,较之原先诊断技术是一个巨大飞跃。

另外,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患者,我们采取了不同年龄段及病情分期分病种不同的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如对中青年以及学龄期的儿童,以开发智能为目的,突出中医中药绿色无毒的特色,治疗上对于青少年及学龄期儿童以补肾消食开窍为主,中青年以活血化痰,醒神开窍为主,老年期以补肾填髓,化瘀通络为主,配合针灸、中药穴位贴敷、中频脉冲、脑功能刺激仪及康复功能锻炼等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获得良好社会反响及社会效益。近年来,多次被都市频道、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大河报、郑州晚报等权威媒体报道。

帕金森病诊疗特色——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80岁以上发病率达2%,我国现有帕金森病患者约600-700万人,约半数病人在5~8年后丧失生活能力,自然病程仅约14年,预计今后20年中国帕金森病发病率将增长20倍之余,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升高,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其致残率高,治愈率低,年治疗费逾万元,给病人身心造成极大痛苦的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帕金森病发病原因不明,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目前,被视为二十一世纪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自上世纪我科室就开始对本病的深入研究,由本科室研制的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熄风定颤丸”系根据名老中医马云枝教授的经验方研制而成,经多年临床验证,发现具有明显的增效、减毒作用。实验室研究发现,熄风定颤丸可对帕金森大鼠模型纹状体多巴胺(DA)代谢具有良性调节作用,使纹状体DA代谢下调,对纹状体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可提高DA及代谢产物双羟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的含量,避免美多巴在体内过多蓄积而发生的“生物耐受”现象,降低了美多巴的毒副作用。临床上与西药联用,可明显缓解患者便秘、腰膝酸软、便秘、头晕、抑郁、失眠等非运动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为众多患者缓解了病痛的困扰。市场调查发现,熄风定颤丸药源丰富,所制丸剂携带方便,疗效确切,并能提高患者依从性,与国内同类药品相比具有价廉效优特点。相关课题“熄风震颤丸与美多芭联用治疗帕金森病增效减毒作用机理的研究”获200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标2008年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重大课题。2009年,我科室承担的的“河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所”作为河南省内首个帕金森病专科研究机构挂牌成立,同时创建了河南省首个帕金森病专业网站“中医帕金森网”(http://www.zypjs.com/),为众多患者答疑解惑,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科室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标志着我单位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帕金森病研究水平己经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   

癫痫诊疗特色——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口中怪叫,苏醒时一如常人。该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儿童癫痫发病率较成人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癫痫发病率有所降低,进入老年期(60岁以后)由于脑血管病、老年痴呆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增多,癫痫发病率又见上升。根据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癫痫患者约900万,其中500~600万是活动性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新增患者约40万,现已经成为我国在神经科仅次于头痛的第二大常见病,极大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健康。

癫痫病做为一种慢性疾病,虽然短期内对患者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长期频繁的发作可导致患者的身心、智力产生严重影响。引起该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上经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约70%的患者其发作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其中50%~60%的患者经2~5年的治疗可以痊愈,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工作和生活。但是,由于抗癫痫药绝大部分都有中枢系统的反应,长期应用致使不少孩子出现头晕、困倦、多动、智能下降等副作用,而且停药后易复发,所以本病也成为临床神经科常见的疑难顽症之一。我科室科研团队,总结名老中医数十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先天禀赋不足、劳累、生气、伤食等原因,致使风、火、痰、瘀为患,导致心、肝、脾、肾等脏气失调,肝肾阴虚,阴虚阳亢,阳亢风动,挟痰浊瘀血上扰清窍乃发病。因此,在治疗上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病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癫痫大发作采用中西医结合,对于小发作采用纯中药的方法,研制出痫症1至5号方,在急性发作期以豁痰熄风、开窍定痫治疗为主,恢复期以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为主,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西药用量,并且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同时由于药物副作用小而利于长期服药,明显降低了癫痫复发率,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尤其是对青少年癫痫患者,采用中小药量谨慎用药,既适合这一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又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率,提高了青少年人群的治愈好转率。

面瘫诊疗特色——面瘫又称为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 “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不受年龄限制,常见于于青壮年人。多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受风寒等诱因刺激,致使病毒入侵及机体自身免疫炎性反应,导致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现代医学多采用抗病毒、激素、维生素及神经营养剂等药物联合治疗,毒副作用大而且临床疗效欠佳,使众多患者错失治疗良机转变成顽固性面瘫而困扰终身。

该病自古以来被中医家所认识,从《黄帝内经》开始数千年的中医学宝库中多有记载,认为本病多是由经络空虚,风邪入中,痰浊瘀血痹阻经络,筋脉失养所致,并总结了众多前人的经验。我科室整理收集国家级名老中医郑绍周教授及马云枝教授两位老专家数十年的经验方,挖掘历代医家及中医典籍中的近300个名方验方,以“急性期疏风通络为主,恢复期活血化瘀为主,后遗症期养血除风”为治病总纲,总结出“面瘫论治八法”。不仅有面瘫治疗系列方药,而且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研制而成“牵正膏”,并结合结合针刺、艾灸、理疗等法以通经活络,使神经肌肉传导恢复,明显改善了患者面肌的麻痹状态。对于重症及疑难顽固型面瘫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中西并重,内外结合,明显优于单用一种疗法的临床疗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诊疗特色——中风是具有患病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是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中风后偏瘫测肢体因会产生肩手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肩关节疼痛,并使肩和手功能受限。因疼痛较重并发孪缩,因疼痛影响患者进行肢体康复。针对这种情况,我科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中药运用活血利水通络止痛之剂,外用冰红擦剂涂擦,同时运用穴位注射、康复理疗、针灸、PPD等进行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失语诊疗特色——中风发病率高,在各种类型中风中,约18%的病人存在失语,并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影响患者与他人交流,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我科室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位在脑,但与肺和肾的功能密切有关,治疗上突出从实从虚两个方面进行治疗。从肺论治,注重“金实不明”和“金虚不鸣”,金虚不鸣是指中风导致肺气虚后出现的失音或者变音,金实不鸣是中风后肺气被郁扼致使肺气不宣而出现的失音或者变音,根据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出“宣肺解语汤”、“补肺醒神汤”等系列方药,疗效确切;从肾论治,主要是肾精亏虚和痰湿阻滞病机为主,取得满意疗效。同时,立足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河南省中医名科及河南省重点专科的专科技术优势,采取“中西相长、中西并重、内外结合”的特色综合治疗本病,在语言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对顽固性失语的患者,运用针灸辨证取穴,中药穴位贴敷,开窍利咽棒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明显。 

【脑病三区】

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探索,科室形成了以中西医药物、针灸、康复等多种疗法相结合治疗脑血管病(中风)、痴呆、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脑炎、多发性神经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癫痫、脊髓炎、眩晕、头痛、失眠等多种疾病,疗效居国内领先水平。以王宝亮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队伍,根据中风病的病机特点,研制出针对中风病不同病机特点的“参芪通络胶囊”、“龟羚熄风胶囊”、“皂贝化痰胶囊”等,使脑中风患者的疗效得到显著的提高。近几年来科室又成功开展了“微创治疗脑出血”、“分期治疗脑梗塞”、“针药并用治疗假性球麻痹”、“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高肌张力” 、“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等新技术,及针灸“醒脑开窍法”、“开窍利咽棒”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体针疗法、头针疗法、颞三针疗法、腹针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二便障碍等特色疗法,同时配合中医药及系列中成药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使无数中风病人重获新生。在河南省率先成立了河南中医学院神经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痿证)研究所,运用“肾轴瘀血”理论指导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诊疗,急性期补肾活瘀解毒配合激素冲击快速缓解症状,缓解期滋肾活瘀为主配合辨证论治预防复发。诊治运动神经元病从肾虚饮停、奇经虚损着手,辨病分期、辨证分型,因证施方,针药并用,药食相彰。在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上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      

“发挥中医优势,突出中医特色”是脑病三区多年以来所坚持的治病理念,在科主任王宝亮教授带领下,在科室全体成员共同的努力下,为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脑病四区】

该病区牵头成立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眩晕病研究所、河南省眩晕病诊疗中心,涵盖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心理科、中医内科、针灸科、康复科等专业,组成综合性临床诊疗团队,同时依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3月成立了全国多学科眩晕病会诊中心,为众多的眩晕患者提供服务。该研究团队下设脑源性眩晕病研究室、耳源性眩晕病研究室、功能性眩晕研究室、颈源性眩晕病研究室和规范化的眩晕医师临床培训基地。建立了眩晕检查室和治疗室,拥有BPPV综合诊疗系统、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检测仪、红外视频眼震电图仪、全功能听觉诱发电位分析仪、前庭功能自动旋转检测仪、动静态平衡台、听力计、声导抗等仪器设备。通过多学科合作,拓宽了治疗眩晕的新途径。该中心于2012年10月开通全国第一家关于眩晕病的医学专业网站-中国眩晕网(www.xuanyunchina.com),该网站既为民众提供关于眩晕病的科普知识、在线问答,又为临床、科研工作者提供眩晕病的最新资讯及学术交流平台。

同时,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头痛等疾病展开科研攻关。积极对本专科领域文献记载的诊疗方法进行发掘、整理与应用,对本专业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创造性应用,对民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价值的诊疗经验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先后开发出多个院内中药制剂和中医非药物特色疗法。逐步形成了以眩晕病、中风为主要特色病种,兼顾其他神经内科杂症的集教学、科研、临床为中心的专科科室。

脑病医院介入科

脑病医院介入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同时是河南省中医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该病区由知名中医脑病专家和介入科专家组成,现有高级职称4人,博士1人,硕士7人。该病区在我省最早开展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在神经介入和肿瘤介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先进的仪器设备、强大的技术力量、合理的人才队伍实现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真正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脑血管疾病。对于轻-中度脑血管狭窄,采用以中医治疗为主,结合患者体质、舌苔、脉象等个体化因素,采用益气、活血、补肾、化痰等不同的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可明显改善脑血管狭窄程度。同时对于改善脑动脉硬化造成的头晕、头痛、四肢乏力、记忆力差等多种症状有显著疗效。对于中-重度脑血管狭窄患者,在中药调理的基础上,结合脑血管造影诊断,强化抗动脉硬化治疗,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可有效防止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脑病医院介入科主要治疗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炎、颅内静脉窦及脑部静脉血栓形成、脑动脉盗血综合症、动脉壁夹层病变等急慢性脑血管疾病。同时对于各类肿瘤和外周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小满话养生2022.05.23
煎药的火候2022.01.26
科室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