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惊蛰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更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智慧。
今年的2024年3月5日10:22:31,我们进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灵枢·本神》论养生时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科学养生应顺应自然节气,才能达到强身健体、治病防病的目的。
如何惊蛰养生?
惊蛰前后,养生保健的主旨应从顺应气候变化、规避患病风险以及提高自身免疫力着手。
运动养生,疏泄肝气
惊蛰后气温明显上升,是全年回升最快的节气。气温逐步回暖,万物萌发,也是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适度运动,可舒缓形体,流通气血。中医认为,肝主筋。坚持锻炼则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健康。《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人们可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促进吐故纳新,疏通经络关节、畅通气血、振奋精神,又可怡情养肝,达到护肝保健之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人体经历冬天的“闭藏”到了春天身体开始疏泄腠理,气血流通,毛孔张开,这时不可顿去棉衣,以免风邪入侵,特别对于气弱之老年人更应该防护。
饮食调理,宜甘少酸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旺,人可延年益寿。而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疏泄不及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甘入脾胃,防其虚弱,只需增甘少酸,便可顾护脾胃之气。
春天阳气生发,人体的新陈代谢随着阳气的生发而旺盛。《摄生消息论》中云:“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因此,在饮食上,宜清淡、忌油腻,少食生冷黏杂之物及酸味,食性味可选辛、甘、温,忌酸涩,以养脾胃之气,辛甘温之品以助于阳气升发。
调摄情志,疏肝为要
中医认为,春与肝相应,肝属木,喜条达,惊蛰时春阳上升,易致人体肝阳偏盛,肝火过旺,我们需要调摄情志,戒急戒躁,学会自我情绪调控,保持心境平和,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可抽片刻时间闭目养神,放松身心,也可户外踏青、栽花种草以涵养性情,疏肝理气。如果不注意,则会引起血压波动、眩晕等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