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00-12:00(人民路院区、龙子湖院区)8:30-12:30(东院区)
下午:冬季14:30-17:30 夏季15:00-18:00(人民路院区)14:00-17:00(东院区、龙子湖院区)
24小时
Appointment registration
小儿推拿手法种类较多,有不少推拿手法与成人手法相似,但有的手法,虽然在名称上和成人一样,而在具体操作时却完全不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柔弱,耐受力差,不易竭力攻伐,总之手法要轻柔深透,适达病所,刺激强度要适宜。
一般来说,小儿推拿的操作以推法、揉法次数较多,而摩法时间较长,陷法则重、快少。手法刺激的强度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史长短,病势急缓而定。如病轻患儿,操作时间宜短,用力宜轻,速度宜缓,一日或两日一次;病重患儿,操作时间宜长,用力易重,速度宜快,每日推拿一至二次。
室内保持一定温度,不宜过冷过热。寒冷季节,术者手要保持温暖,同时应态度和蔼。术者经常修剪指甲,术前要洗手,保持清洁卫生。此外,还需注意患儿的体位适当、舒适、力求自然。
小儿推拿疗法的应用范围颇广,但也有一定的禁忌证:如烈性传染病、开放性损伤、恶性贫血等。
儿按摩推拿基础手法
(转载自好大夫在线)
1 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
(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
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
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
(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1 攒竹(天门)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
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
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
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
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
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
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
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9 七节骨
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10 龟尾
位于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1 脾经
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两者统称推脾经。
12 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两者统称推肝经。
13 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两者统称为推心经。
14 肺经
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两者统称推肺经。
15 肾经
位于小指末节罗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两者统称推肾经。
16 大肠
位于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自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的桡侧为清,称清大肠。两者统称推大肠。
17 小肠
位于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沿小指尺侧缘处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沿小指尺侧缘自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小肠。两者统称推小肠。
18 胃经
位于拇指掌侧第一节。
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两者统称推胃经。
19 四横纹
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用拇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20 板门
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指端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 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本穴还常用割治法治疗疳积。
21 内八卦
本穴为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所作的圆。
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或运八卦
22 二扇门
位于手背第三掌指关节近端两侧凹陷处。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23 外劳宫
位于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24 三关
位于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为大推三关。
25 天河水
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26 六腑
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有哪些
1、脾径:
位置:(1)拇指螺纹面;(2)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
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沿拇指桡侧缘直推约300次,或直推拇指螺面约300次。
2、胃径:
位置:拇指掌面第二节或大鱼肌外侧缘。
主治:腹泻、呕吐。
操作:直推300次。
3、肺径: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主治:胸闷、咳喘。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4、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缘。
主治:遗尿、尿赤。
操作:从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推50次。
5、内八卦:
位置:掌心劳宫穴四周。
主治:咳喘、呕吐、腹泻。
操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用运法50次,掐3~5次。
6、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缘(太渊穴到曲池穴)。
主治:发热、恶寒、无汗。
操作:直推300次。
7、六府:
位置:前臂尺侧缘(神门到少海)。
主治:发热、汗多、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8、二人上马:
位置:手背侧小指与无名指指关节后陷中。
主治:牙痛、惊、腹痛、脱肛。
操作:掐3~5次,揉30次。
9、虎口:
位置:手背侧第一、二掌骨之中,稍偏食指(即合谷穴)。
主治:感冒、牙痛。
操作:拿3~5次。
10、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疳积。
操作:指摩、掌摩约5~10分钟;沿季肋向外分推。
1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发热、咳喘。
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分推30次。
12、龟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门之间(即长强穴)。
主治:腹泻、脱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
扫码下载豫中一APP
了解更多资讯
扫码便携访问
豫中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