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脾虚要注意,喝水可有大讲究
女性痛经?喝开水!感冒发烧?喝开水!开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有网友调侃,治百病的除了“包”还有“白开水”。“每天八杯水”的言论至今被许多人奉为经典,不管自己是否口渴,一定要喝够八杯水。但这样真的是正确的么?
许多常喝水的人,往往会出现眼袋变大,面部浮肿,舌苔呈水样,这其实是脾脏无法运化掉水湿的表现,体内出现水饮蓄积的现象。水在人体内是运送各种营养物质的载体,并且直接参与身体的新陈代谢。水的吸收和脾的运化密不可分,想要弄清楚你能不能多喝水,就要先探探自己的脾气虚不虚。
在中医眼中,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仓廪,就是储藏米谷的地方。如果人体是一个国家,那么我们的脾脏就是整个国家的粮仓;对人体来说脾脏是身体气血的源头,也称之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脏脾的运化是整个身体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机能。脾主运化,主要指的是运化水谷,水谷就是食物,胃具有接纳食物的功能,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进行初步的研磨、消化。然后再有脾进行再次消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变为水谷精微之气,后将其送到全身,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给养。
除了运化水谷,脾的另外一个功能是运化体内的水液,也就是脾脏通过对水液的吸收和输送,来调节人体内部水液代谢平衡。只有脾气强健,运化水液的功能才可正常发挥,防止水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对于脾气虚的人来说,脾虚过久会导致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这种水湿的停滞,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妨碍脾的运化功能,加重脾的“工作压力”。
所以,对于脾虚的人来说,并不是喝水越多越好,根据自身情况适度饮水才是正确的。
现今,随着社会高速发展,饮食无规律已成常态,年轻人时常暴饮暴食,以及过量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都是对脾脾脏的重大损伤。譬如,夏季天气炎热,人们习惯从冰箱内拿出冷饮直接食用,嗜冷,好冷更是对脾脏的重大打击。
压力大,节奏快的生活,严重影响现代人的作息规律,人们也时常处于焦虑状态,俗话说“忧思伤脾”。随着上班族逐年增加,大多数人都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身体机能逐渐退化。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过少的运动量也会导致脾胃功能的日渐减退。
生活中我们判断脾虚一般将其总结为三看:看身材、看脸色、看口气。脾虚的人由于运化水湿的功能出现问题,容易出现水肿现象,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虚胖”,肌肉不紧致,松松垮垮。
脾虚的人也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减退的现象,如果平日食量减退吃的很少体重却没有减少,就要适当注意脾脏问题了。
脸色发黄皮肤暗沉也是脾虚的征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不好,神情倦怠、眼袋明显,皮肤容易长痘,出油。有的人甚至连头发也没什么营养,比较干枯毛躁,在太阳底下看,就像染过的头发一样泛黄。
脾虚的人往往消化能力比较差,食物的残渣滞留在胃里,腐化的时候产生的异味会从口中发出,所以脾虚的人早上起来口气会比较重。平时也会有口甜和口中黏腻的感觉。观察舌头会发现舌苔厚重,舌头边缘有齿痕样。如果满足以上的表现,可能就代表你是脾虚证,需要调理一下了。
脾虚的调理可分为三步:祛湿、散食、健脾。通过穴位按摩、食疗、针灸及日常习惯的养成可以有效缓解脾虚的症状。
食疗:
饮食方面要注重规律,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清淡饮食,少吃有伤脾胃功能发挥的食物,如辛辣刺激、生冷寒凉、油炸肥腻的食物。常见的调理脾胃的食材有粳米、茯苓、山药、扁豆、白术、薏米、赤小豆等。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平日熬煮赤豆薏米粥,可以帮助人体利水健脾;同时还有山药粳米粥,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
穴位按摩:
中脘穴位于肚脐上方4寸的地方,是人体的“祛湿开关”,。经常按摩中脘穴,可以利于人体内水循环,具有健脾顺气,和胃利水的功能。
每日睡前卧床躺平,用指端或掌根顺时针揉5-10分钟,也可用指尖轻按2-5分钟。
生活习惯:
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帮助我们养护脾脏。所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运动可以调整人的气血平衡,有利于脾虚的调节,人体出汗的同时也会一并带走体内的湿气。
中医认为,多数疾病的产生多是由于人体阴阳不调,风邪侵体所导致,而寒湿之气对脾脏的伤害尤为巨大。体内聚积过多的寒气后就会诱发消化道疾病,譬如消化不良、胃痛、肠胃炎等。
所以冬季来临后,我们日常的保暖工作要尤为重视,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腹部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