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脑病二区主任
诊断高血压必须多次测量血压。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上肢血压的结果高于正常,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3级,其分级标准如下: 1、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则为高血压1级; 2、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则为高血压2级; 3、收缩压大于等于180mmHg,舒张压大于等于110mmHg,则为高血压3级。
一些高血压患者在得知血压高后,往往很着急,希望能很快将血压降下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会使人感到头晕、乏力。合并高血压的脑卒中病人,应该在不同的病程采用不同的降压策略,譬如在脑梗死急性期应将血压保持在较高水平,急性期后缓慢降压、逐步达标。一般来说,单纯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低于140/90mmHg,合并糖尿病和肾脏病的患者降压目标以低于130/80mmHg 为宜。但对于合并脑血管狭窄的高血压患者,为保持充足的脑部供血,血压控制不宜过低。脑血管狭窄程度较重时,如果将血压降得过低,会使本来就已处于缺血状态的大脑进一步加重缺血,发生脑梗死。所以对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很多患者在应用降压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到正常就停药。停药后血压又升高,于是再使用药物降压。这种间断和无规律的治疗不但造成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加重了动脉硬化和对心脏、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正确的服药方法是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保持平稳的血压达标状态。
高血压的易患人群如下:
1、吃盐过多;
2、超重或肥胖;
3、长期过量饮酒、吸烟;
4、缺乏运动;
5、长期精神压力大;
以及高血压发病不可逆的危险因素,如遗传性高血压家族史、年龄:55岁以上的男性,以及更年期后的女性。如有以上危险因素之一者,建议每半年测量1次血压,尽早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日常生活行为要注意以下 10 点:
(1)饮食要清淡;
(2)适度增加体力活动;
(3)克服不良的嗜好,如戒烟、限酒、久坐等;
(4)防止过度劳累、用力过猛;
(5)老年人应防止过快改变体位、便秘;
(6)注意气候变化;
(7)每天饮水要充足;
(8)看电视、上网等不要太久;
(9)保持情绪平稳;
(10)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
总之,脑卒中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威胁是十分严重的,但如果大家都能清楚地认识它的危险因素并积极加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病率一定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