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赵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

中医之动态平衡观

发布日期:2024-02-08   阅读量:56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机体通过与外界的不断地沟通联系,时刻都处在动态的平衡中,人体的体温、物质的交换、产热与散热的过程,维持在一定范围的相对稳定。气机的动态平衡、寒热的动态平衡、人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三者构成人体的整个平衡系统,对于自然而言,二十四节气构成自然气的平衡,气的运行有一定的趋向性,春夏之季,地气上升,如初春时节,羽毛放在土坑中,会自动向上浮,长夏季节,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二者势均力敌,气机盘踞于中焦,上下不得故湿生矣。秋冬季节,天气下沉,天空中的湿度降到低值,故可见秋高气爽。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本质就是自然界阳气升降浮沉的运动变化过程。其用来指导植物的种植与收割,植物因其生长位置固定,外界环境对其影响尤重,人体气机的变化也应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变化而变化。

寒热的变化多体现在横向气压的变化,自然界气流的方向,本能的由高压流向低压,如自然界风的形成,春天多东风,夏天多南风,冬天多北风,风的持续流动,使得寒热进行持续的沟通联系,并逐渐趋于平衡。在人体而言,气血旺盛流向气血薄弱的地方,同时气血还可通过自主调控使得气血应激分配,以适应人体脏器功能的需要,而影响气血自由流通的最主要因素是“郁”。人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换,地球与星球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五运六气与其关系密切相关;因而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自然界中的能量交换媒介则是气,其中包含水蒸气则是其物质基础。

人体自身有较为完备的自我调节机制,而动力来源于五脏,因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其中肝为通路,气血为沟通的媒介;依据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皮毛散热以达到机体的恒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体之气血亦是如此,气血的平和是各脏腑功能间相互辅助,相互制约的平衡过程,运动是事物的基本属性,脏腑之间亦是如此,人体气机的运行,如脾升胃降,肝升肺降。中医是一种辨证医学,无绝对的升和降,亦无绝对的寒和热,皆是在运动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处理常量和变量的过程,在运动中把握疾病的变化。常量指人体气血的盛衰和人体脏腑的功能,即体质,变量包括外界环境的变化及饮食药物影响,外界环境包括时令、节气、温度等各种变化,最终将常量变量统一起来,做到以常达变,变中求常。阴阳二者的矛盾为事物运动的根源,五行的相互制约与消长促成事物相平衡的方向发展,促成事物的内在转化,矛盾具有普遍性及客观性,在斗争中求发展,其平衡状态的形成是一个在不断斗争中反复修正的过程,治疗时应该升降相因,寒热相伍。阴阳学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分为相反的两个方面,例如上下、左右、动静,因而从两个方面着手要优于单方面,运动变化中求平衡,从矛盾的特点看问题。中医的佐制药,佐助药,反佐药,寒热互用等,均体现了求动态平衡的学术思想,和而万物生,平和状态需要进行反复的修正,脏腑之间脾升胃降,肝升肺降,调整不同脏腑的功能,多管齐下,矛盾的二元性决定事物对立双方不是单方面的,我们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使事物趋于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充分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及其关系变化。

正如阴阳太极图一样,单独的阴、单独的阳都不能化生万物,即独阴不生,独阳不长,不同风气具有不同的作用,人体气机的升降系统,则由人体脏腑间功能的完美结合而完成的,彼此间相因相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生发展,阴阳二气间要实现阴阳之交感,和谐而万物生。周学海是清代的官吏和医学家《读医随笔》中说:“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从理论上而言,诸病无绝对的虚,亦无绝对之实,皆是相互夹杂而为病,就人体而言,机体脏腑气机的运转,各脏腑功能的协调,都有其对立面相互制约,斗争中求发展,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中医理论阴阳学说主要调控对立的两个事物的关系,为了使人体各脏腑间的关系更加趋于缜密完善,遂创立了五行学说,将人体生克制化皆纳于其中,使得人体更加精准。

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密切联系的,治病必求其本,标本兼治应有所侧重,因本虚而致津液停聚者当治其本,因水饮蓄积而致功能失常者,当治其标,以肺脏为例,脏有寒热,邪亦有寒热,肺为储痰之器,肺恶寒,痰饮者当以温药化之,脏本寒,无力温化水饮,饮郁而化热,热蒸其津,津伤液耗,化而为痰,如《临证指南医案·郁证门》云:“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此为本虚标实、本寒标热,故治当温其脏寒,清其标热,中药除寒热温凉之性,尚有归经,各行其道,各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