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赵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

中医治病重在治气调神

发布日期:2024-04-04   阅读量:47

人体自身是一个趋利避害的统一体,气血会根据人体需要的方向流动,如人在思考问题是气血向大脑汇聚,饮食之后气血向脾胃汇集以帮助消化,与现代医学而言,倘人体发生细菌感染,白细胞就会聚集到患处吞噬细菌,机体某处出血后血小板也会聚集患处以助止血。当机体通过自身调节难以对抗邪气之时,便需要药物达到驱邪之目的,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是建立在人体正气的基础之上,药物功能的发挥通过人起作用,经方家也同时是中西医汇通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本草问答·卷上一》:“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神为气之精华部分所化生,并有赖其奉养,《素问·汤液醪醴论》:“病为本,工为标”,认为病人的神机为本,医生的施治为标,若病人神机不能应答医生的治疗,那么治疗效果便不理想,即“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 神不使也。”论述了神机和疾病治疗的关系,《类经·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中有论述: “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治施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已尔,是即所谓不使也。”因而我们在治疗疾病时,须观其神,察其意,病重神佳则病可治,病轻而神志涣散,不可为之。《扁鹊仓公列传》: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盖神者,精气所化,神可驾驭精气,神乱而精气无所循行,安能救哉;观今之肿瘤患者,病未至,神先亡,病人无所知,神清气爽,纵病深重,亦有可治之机,待己知所病,内心惊恐,神惮散而不收,精无所归,气无所依,纵药切机,安能获效,盖无神引药入病所故也,故治病之先,必先治神。

神为人体的主宰,神由气中之精华所化,气主升主动,有赖于下焦阳气之滋养,张景岳张景岳(1563-1640),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云:“元阳在下者温暖,在上者昭明”,后者即为奉养元神之表现。对人体的气血津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神可以理解为携带有某种信息能量的气,神并不直接参与体内气血津液的输布,而是其携带的信息具有某些导向性,例如政策不参与市场及物资的流通,但对其具有明确的引导作用,这种作用甚至对疾病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古人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灵性,一花一木、一草一石皆通于灵,正如古代神话小说中描述的山中有山神、地中有土地公、湖海之中有龙王,诸如此类等等,事物莫不有其主司之官。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一方土地养一方人,一方气候养一方物,当地之物无不受土地之性、气候之性影响,中医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并深受其影响。人作为万物之主,接受天地之灵性,古人云:巫医同源。西方文明史也崇尚神学,巫师乃立于天地之间,沟通天地之人,人处于天地之中,得天地之全气,草木鸟兽得自然之偏气,人的疾病是由机体特性有所偏颇,中药治病的机理乃是以药物之偏纠正人体之偏,使其归于中,动物、植物各有其特性,动植物本身则是其特性的载体,长期单一的饮食亦会导致饮食的偏嗜而生病,例如猪的特性偏于安逸,牛的特性偏于任劳任怨性偏敦厚,马的特性偏于奔放,中原地区人群以猪牛为食,其特性也偏于内敛,而蒙古族人多以马等奔跑动物为主,其性多豪放,此外动物之类,以食草动物为主者其性多温顺,盖草木之类多无性情可言,食肉动物其性多凶猛,动物多血气之类,天食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者多从口鼻而入,五味者,多以饮食而入,故而人得天地之灵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上一篇:辨痰

下一篇:中医之动态平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