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赵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医案分享
医案分享

间质性、真菌性肺炎合并多发性肺大泡

发布日期:2024-04-08   阅读量:88

患者,丁某某,女,1岁9月,河南省荥阳市人,2015年02月16日来我处就诊。

2014.12.3以“发热咳嗽1周,精神差2天”为主诉在郑州市某医院入院,住院诊断:1.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2.肺出血;3.严重脓毒血症;4.化脓性脑膜炎;5.中毒性脑病;6.心力衰竭;7.凝血功能障碍;8.电解质紊乱;9.代谢性酸中毒。住院后检查:血培养肺炎链球菌G阳性球菌,痰培养出醋酸不动杆菌G阴性球菌,腰穿、骨穿无异常。先后予“头孢哌酮、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药物治疗,仍有反复发热,精神差加重伴嗜睡,呼吸急促,转入重症监护室予呼吸机等支持治疗两周,体温仍无改善,改用“利奈唑胺、头孢哌酮、丙种球蛋白”,多次输血浆、血小板、红细胞、白蛋白等体温稳定1周,1周后再次发热,热峰40℃,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加用氟康唑抗真菌药治疗病情仍未见改善,肺部CT:双肺多发囊状透亮影两肺透光度极低,呈毛玻璃样,两下肺支气管略扩张两肺野可见大小不等囊性透光影,壁光滑,右肺上叶中叶及两下肺可见淡薄片影,左侧胸腔可见狐带状野性密度影,纵膈内未见大淋巴结,与前片相比没有改善,下病危通知,因治疗一月余病情无好转而加重,受邀会诊,见患者神情淡漠,反应迟钝,不识人,不会走路,不能自己吃饭,面色晦暗,体温不退,呼吸困难,用各种抗生素、激素效果较差。外院诊断:除以上诊断外,增加诊断:中度贫血、药物疹、怀疑嗜血综合征、肝损伤、鹅口疮。

曾怀疑患者是先天性多发性肺囊肿,但没有之前的肺部影像,诊断无法确定。也怀疑为真菌感染,用“伊曲康唑”静脉点滴无效,病情逐渐加重,会诊时体温不稳定,患者不会走路,不认人,不会自己吃饭,反应淡漠,意识不清,目光无神,游离,面色晦暗,咳嗽喘促不能平卧,听诊两肺满布中细湿罗音及喘鸣音,心率快而无力。

根据以上病情,在没有之前的肺部影像情况下,无法判断是先天性与后天性的肺囊肿,因使用激素、丙种球蛋白也无法判断真菌检查(血清G试验,血清GM试验)的价值,在无法判断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停用抗生素、激素(逐渐减停)

2 支持治疗---口服补充多种维生素片

3 活菌制剂---布拉氏菌按说明口服

4 中药治疗---补肾回阳救逆,兼化痰定喘

5 雾化治疗---仍用布地奈德雾化,减少口服激素

 间质性肺炎使用激素治疗是教科书的规范治疗,但激素的使用不利于真菌的控制,为减少真菌感染的机会,激素改为雾化,使副作用减少到最低范围。

治法:补肾回阳救逆,化痰定喘

处方如下:

南北沙参各12g     煅阳起石12g     葫芦巴9g    西洋参6g          

黄芪10g          石菖蒲15g         郁金12g     蜜远志15g      

 地龙10g          红花9g           鹿茸粉6g   淫羊藿12g

赤芍15g           紫菀12g        冬花12g    芦根15g  

鱼腥草15g         橘红9g          桔络9g       僵蚕9g  

蝉蜕6g            蜈蚣1条         

7副,水煎服,/2天

布地奈德压缩雾化吸入。

灵芝孢子粉2g/天(冲服)

服上药1周后,患儿喘息消失,精神好转,体温正常,意识恢复,可独立行走、饮食,简单交流。可知上方大补元气之治法切中病机。由于元气亏虚,肾不纳气,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如肾不纳气则喘促不止,阳脱神魂不藏则意识模糊、目光无神,元阳亏虚五脏不养则气血无以化生,故而面色晦暗、肢体无力,在此基础上再加大黄芪补中气,西洋参补元气,再进7副,处方如下:

  黄芪9g         西洋参10    制附子9        赤芍12g       

  红花9g         紫菀12g     款冬花12g      桃仁12g       

  川芎6g         紫苏子12g   炒莱菔子15g    细辛3g         

  川贝6g         瓜蒌15g     海蛤壳15g      僵蚕9g          

    蝉蜕6g         甘草6g

7副,水煎服,/2天

共治疗1月余,病人行走,语言,交流如常人,CT明显好转(见图2、图3),遂回新疆。复查CT明显好转但未痊愈,此时已经证明先天性肺囊肿的诊断不成立,为后天感染所引起的多发性炎性囊性气肿。应继续治疗,无奈患者家长在新疆工作,离开时间较长,工作及家庭多种压力,带药回家,嘱其继续治疗后痊愈。

分析:本病人为重症肺炎后出现真菌感染,导致肺部病变加重,全身衰竭现象重现,这与抗生素及激素的过度使用有关,这是近几年临床比较常见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人体内外环境时刻都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为了抵御病原菌的侵袭,人体逐渐形成三道屏障:皮肤、粘膜屏障,生物屏障和体液、细胞免疫屏障;皮肤、粘膜屏障为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其完整性构成抵御疾病侵袭的第一道屏障,有效的阻止病原菌的侵袭;体液、细胞免疫屏障为人体最后一道屏障,可以通过血液相关检查了解病原菌的变化。此两者均可通过观察、检查了解病原菌入侵之处。然而在人体内外环境之间存在另一种平衡系统-菌群,构成了人体第二道屏障。人体的菌群主要集中在人体粘膜系统,具体而言,多分布在整个消化系统-口、咽、胃、肠。

菌群定植于人体皮肤粘膜,不同部位内环境不同,逐渐形成适应其环境的定植菌。菌群在人体中参与各种食物的发酵、分解,以保证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菌群的活动状态与人体的阳气多少有一定的相关性。人体肠道为有菌环境,人体血液系统是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当粘膜和生物屏障破坏后,细菌入血随血流入侵到各脏器,发生定植感染;正如地表水和深层地下水的关系,地表水污染,长时间得不到及时的治理,久而久之波及深层,最终导致深层地下水的污染。此当清理胃肠,减少胃肠有害菌的载量,上源清则下源亦清。

中医认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从人体阳气角度而言,阳明为阳气充盛之脏,胃肠道粘膜血管分布多,血供丰富,肠道菌群生长除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外,也需要气血的濡养,菌群的活跃又利于食物的分解及胃肠的消化吸收,胃肠道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与肠道菌群亦有很大关系,剧烈的情绪变化,会引起肠易激综合征,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影响气血运行,胃肠供血的剧烈变化。1980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梅契尼科夫,在《延长生命》中写到:生物进化中,体内寄生的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转,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环境。临床中我们经常发现,重症感染及应激反应会出现消化道应激性溃疡,与人体气血趋向感染灶有关,这可能是菌群紊乱不能够对食物充分的发酵、分解,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见泄泻。

人体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与宿主形成一种共生共赢的生态平衡,任何一种菌群的过强和过弱均不利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菌群的紊乱一方面与药物有关,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打破了人体正常的菌群生态,机体局部内环境的改变致使正常的菌群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使得菌群不断随气血游移,寻找自己最适宜生存的环境,而出现菌群移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而调整人体菌群的分布为医学发展的一个方面,单纯的补充益生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菌群紊乱的问题。改变机体局部内环境亦为治疗重要环节,此外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等物质需要在胃肠道合成,补充维生素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现代医学使用粪便移植治疗胃肠道菌群紊乱疾病,虽然比较原始,但是因疗效较好仍然在临床使用,生物疗法必将在未来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病人在调整菌群紊乱的同时,配合中药补肾回阳救逆,化痰平喘取得良好效果,进一步说明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微生态平衡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