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丁樱国医大师工作室  > 医案分享
医案分享

脾虚夹湿难处理?不妨试试这个千古名方

发布日期:2023-06-06   信息来源:丁樱儿童健康   阅读量:417

脾虚夹湿难处理?不妨试试这个千古名方

今年这个夏天真不一样,全国很多地方的雨水是出奇得多,就在前几天看新闻说,暴雨横扫了9省。在这种天气情况下,人体很容易受湿邪侵扰,特别是脾虚的孩子,容易因此出现暑湿感冒、脾虚泄泻的情况。


想要应对这种脾虚夹湿泄泻的情况,中医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子,今天就来说一说。


孩子祛湿要谨慎,少用西药多食疗



很多家长都知道一句话:“千寒易除,一湿难祛”。可见湿气是让人非常头疼的一种外邪,一旦体内出现湿气重的情况,是比较难祛除的。


湿气对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春生夏长,在孩子生长发育时机最好的夏天,一旦湿气侵袭人体,将导致孩子的阳气受损,引起各种问题,比如腹泻、挑食、没精神、呕吐、头晕等。


这时候不建议家长自行给孩子用西药治疗,可以选用中药或中成药来解决问题。选择中药、中成药,让很多家长感到为难的是,偏食物的方子效果一般,偏药物的方子,又怕药效太猛,吃出问题。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健脾祛湿的方子叫参苓白术散,是专门用来调理脾虚湿盛的名方,不仅能健脾益气、祛湿止泻,而且药效相对平和,基本没什么副作用。




参苓白术散,让脾胃运转起来



脾主运化水湿,想要祛除湿气,脾胃就必须要健运,可是要如何理解这个“运”呢?很多家长一头雾水。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的脾胃就好比是水泵,想要把水管里的水喷洒出去,就一定要求水泵的功率要大。也就是说,只有脾胃功能健运,体内的水湿才能被“抽”出去。一旦水泵被湿气侵蚀生锈了,那么脾胃的运转速度就不够了,不仅湿气不能被祛除,还会导致营养的吸收出现障碍,所以此时必须健脾祛湿,让脾胃健运起来。


而参苓白术散这个方子的作用就是,不仅能吸干水泵上的水,还能除去水泵上的锈,让水泵恢复如初。


参苓白术散

【材料】莲子肉12克、薏苡仁9克、砂仁6克、桔梗6克、白扁豆12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太子参12克(或人参5克)。

【做法】全部材料打成细末搅匀,每次服用6克,用红枣汤送服。

【功效】每日2次,连服2~3天。

【宜忌】3岁以上辨证合适用;蚕豆病可用。



虽然药材种类有点多,但它的组成是有讲究的,接下来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个方子。


一般我们调脾胃,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入手: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也就是说,虚了就补上,有湿就去掉,有气滞就行气。参苓白术散这个方子,就是这样“兵分四路”了。


第一路:太子参(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这不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君子汤吗?很多家长都认识,主要是用来补脾气的。气为阳,无阳不足以化湿。只有脾气补上来了,才有了将湿气赶出去的根本动力。


第二路:莲子、山药、白术、茯苓

这些药材,我们选用的都是干品,干品本就能燥湿,再加上它们本身的祛湿止泻的作用,因此能够调理湿气重引起的拉肚子等症状。此外,白术还有一个作用是保护脾胃不被药性伤害,所以这个方子给孩子吃,也不会有问题。


第三路:炒白扁豆、炒薏苡仁

这一路兵马,在前面祛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化湿利水的作用,通过代谢把水液排出体外,从而起到健运脾胃的效果。不仅如此,白扁豆还有健脾、和中、消暑的功效,很适合夏天给孩子日常保健用。


第四路:砂仁、桔梗

上面我们说了补虚、祛湿,最后还要行滞、调气。砂仁在这里的作用就是醒脾和胃、行气化滞,而桔梗则是用来宣发肺气、通调水道。脾胃有了这两味药的帮助,上下通达,不再堵塞、郁滞。


综合来看,参苓白术散这个方子能够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而且药性中和,甘温而不燥不热,淡润而不腻不寒。通过这些药材的调补,脾胃这个水泵就能慢慢恢复运转,水湿自然也就排出去了。




参苓白术散,这些孩子用效果最好



既然参苓白术散这么神奇,那到底哪些孩子用效果最好呢?


首先,大便溏稀、经常腹泻、大便有食物残渣、气短乏力、犯懒的孩子,肯定是最为合适的,这样的孩子往往舌苔白腻,舌边有齿痕;


其次,对营养不良或饮食上有问题的孩子,比如偏食、挑食,或者非常爱吃零食的孩子,他们的脾胃已经损伤,用参苓白术散温补脾胃,也是不错的。


再者,像病后初愈比较虚弱,经常感冒、怕风、汗多等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也是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参苓白术散的,既能促进身体恢复,还能增强抵抗力。一般可以和玉屏风散一起用,也是经典的“培土生金”的搭配。


但是要注意,方子本身是偏温的,如果孩子舌苔黄,多上火,就不合适。另外,这个方子最好不要煎成汤剂服用,会削弱它的祛湿力度,打粉或者成丸是比较好的选择。


现在市面上也有对应的中成药——参苓白术散或参苓白术颗粒,给孩子用的时候,视情况可以用成人1/3或者1/2的量,最好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