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段海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

段海辰教授祛风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经验

发布日期:2021-08-12   阅读量:2561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目前,多认为发病原因是头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与疲劳、紧张、饮酒等诱因有关,常常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1-2]。本病发作时患者痛苦难耐,而临床又无特效疗法。段海辰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几十载,熟读内经条文,擅用伤寒金匮之方,经验丰富,治法奇特,组方严谨,用药灵活,疑难杂症多见奇效。笔者有幸跟师,获益良多,现将其祛风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学“偏头痛”“头风”“真头痛”等疾病范畴,病因可分内外[3]。《黄帝内经》首先提出头痛病名,如《素问·厥病篇》提出“真头痛”,《素问·奇病论篇》提出“头痛”,《素问·头风篇》又有“脑风”的记载;《诸病源候论》称之为“头面风”。历代医家认为:风邪是头痛发病的重要病因。《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外台秘要》指出:“头痛……阳经脉为风所乘。”《太平圣惠方》指出:“偏头痛……客风入于诸阳之经。”《症因脉治》日:“伤风头痛……皆因风冷所吹。”内生痰湿瘀血是导致头痛的另一重要因素,《丹溪心法》记载:“头痛多主于痰。”《张氏医通》指出:“偏头风者…先有湿痰加以邪风郁热。”《医林改错》指出:“头痛…忽犯忽好,百方下放。”需用血府逐瘀汤而愈。

段教授认为:外则外感侵袭,内则内伤,又分虚实。中医学认为:头是精明之府,是诸阳经交汇的位置,头为清窍,其位在上。外因者,四季气候交替,冷暖雨雪常有,或有起居不慎,风寒暑热避之不及,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善行数变,或夹寒热暑湿之邪外侵,循经上扰直达巅顶,清阳受阻,经络不畅,气血运行不利,而致头部疼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内因者,平素体虚,或肝肾不足,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亏虚不能上濡头面,清窍不充,头痛而作;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加之脾胃虚弱,运化不及,日久聚湿生痰,痰浊上泛,蒙蔽清窍,亦致头痛;或每遇情志不遂,恼怒不安,加之性格急躁,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日久肝郁化火,炼津为痰,肝阳生风,夹痰夹火,循经上扰,上蒙清窍,导致头痛。病程日久者,迁延不愈,久病入络,多伴血瘀阻滞。段海辰教授根据多年经验得出认识:无论有无内伤之证,血管神经性头痛的重要致病因素离不开风、痰、瘀、滞。风痰瘀滞是血管神经性头痛主要和普遍性的病机,手足三阳经皆致头面交接,五脏六腑之清阳皆循经上注于头面五官七窍,无论外感内伤表里虚实阻滞清阳都可引起头痛;风邪在头痛发病中起关键和引导作用,祛除风邪也是治疗头痛的关键方法,风邪祛则所夹杂之邪无所依靠,风邪祛除它邪自去,它证亦可自平。

2祛风通络方组成、方解及加减

祛风通络方由川芎、白芷、细辛、当归、黄芩、蜈蚣、白蒺藜等组成,方中白芷辛、温,具有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的作用,为君药。细辛辛、温,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的作用,助白芷祛风止痛;川芎辛、温,可活血行气、开郁祛滞、除风燥湿、止痛,此2药共奏祛风活血止痛之功效,共为臣药。白蒺藜辛、苦,性平,可平肝解郁、祛风明目,与白芷、细辛共奏祛风之功;蜈蚣辛温,可息风解痉、散结、通络止痛,现代药理发现其具有缓解急性期血管痉挛的作用[4];当归甘、辛,温,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助川芎活血通络;黄芩苦、寒,可泻火、除湿热,以上4药重在补血活血、息风解痉、通络止痛,可祛除郁热,联合平肝解郁之白蒺藜以防热极阳亢加重头痛,共为佐药。使药没有吗??。纵观全方,白芷、细辛、白蒺藜、蜈蚣祛除内外风以治病之源,又兼可止痛以治病之标,川芎、当归活血行血补血祛瘀,联合温化内生痰湿之白芷、细辛、散结通络之蜈蚣,共奏祛风化痰、祛瘀通络之效。

临床中,伴汗出怕风、疼痛不定、舌白腻、脉浮者,加荆芥、防风;伴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舌白腻、脉浮者,加羌活;伴胸闷不舒、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舌淡、脉濡者,加苍术、白术;伴舌紫暗、脉涩者,加地龙;伴发热、苔黄、脉数者加石膏、菊花、知母;伴颈项强直不适者加葛根、白芍;伴纳差、口苦口臭、口干不思饮、苔黄腻、脉滑数者,加升麻、荷叶、桑叶。

3病案案例

患者,男,42岁,2018年3月12日初诊。主诉:发作性头痛2年,加重1个月。患者2年前受凉后出现头痛,近年来发作频繁,以前额为主,怕风,受凉后会加重。1个月前淋雨后头痛发作持续不能缓解,头颅核磁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均效果不明显。现症见:头痛头凉,怕冷,面色苍白,睡眠差,舌质淡、苔白,脉弦滑。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属风寒侵袭、痰瘀阻络型。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给予祛风通络方加减,处方:川芎12 g,白芷10 g,细辛3 g,当归15 g,黄芩6 g,蜈蚣2条,白蒺藜10 g,荆芥12 g,防风12 g,羌活10 g,老葱2段,生姜3片。7剂,水煎,1 d 1剂,分什么时间、几次、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如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早晚两次空腹温服。下同!)。3月23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头痛减轻,怕冷好转,舌淡、苔薄、脉弦,效不更方,上方继服10剂。4月5日三诊:头痛消失未再发作。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

4讨论

目前,西医学尚未对血管神经性头痛发病机制完全阐明,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病因复杂,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疾病,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干扰所致,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5]。长期持久的焦虑、抑郁、失眠、精神紧张、压力大等超出身体自我调节能力和范围,会加重和诱发头痛,尤其与中医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证头痛十分接近。神经血管源学说[6]认为:血管周围神经轴索及其纤维受刺激,引起一些能够作用于脑血管壁的神经源性炎症物质释放增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引起头痛。现代研究[7]证实:头痛患者多伴血黏度高、血小板凝聚力强。目前,西医常见血管收缩、钙通道阻滞、止痛、镇静、抗焦虑等药物和心理沟通、其他非药物干预等治疗方法,起效快,但远期疗效不理想、药物依赖性强、易复发。

中医药对头痛疾病研究历史悠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指出风邪与肝的关系密切,是头痛发病的重要原因,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讲到:“内伤头痛可分为虛实二大类。”实证者肝阳化肝风导致头痛。由传统医学文献可知,头痛与肝、与风关系密切,由此可知,治风对治疗头痛的重要性。

段海辰教授熟读医学古籍、梳理前人理论的同时,经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经历,认识到风邪、痰浊、瘀血、气滞在血管神经性头痛发病中的作用,认为风邪夹杂它邪、痰湿痰浊联合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是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主要和普遍的病机。因此,段教授临床治疗注重中医辨证辨病结合,擅长不同部位疼痛用引经药,注重用风药息风,用虫药搜风、引药上行,逐渐形成以祛除风邪、理气化痰、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思路,经多年临床证实疗效满意。

笔者跟师勤学好问、善于观察,结合自身运用体会,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和动物实验文献报道,不断查找证实祛风通络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有效的机理。结果发现,川芎[8]含众多活性成分,可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和神经递质,降低神经对刺激的敏感性;白芷[9]含有的总香聂素和挥发油两种活性成分可调节血管活性物质血清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水平;细辛[10]含有的挥发油甲基丁香酚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以镇静催眠、抗炎解热;当归[11]含有的阿魏酸钠等物质具有镇痛作用;蜈蚣[12]含有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不仅镇痛效果好还有利于保护血管、促进消化;白蒺藜[13]含有皂苷、多糖、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等,可抗动脉硬化、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组织。立足于血管神经性头痛风痰瘀滞的病机,采用具有祛风化痰、祛瘀通络之功效的祛风通络方疗效确切,确实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