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顽固性高血压案
发布日期:2018-09-18 阅读量:2035
刘某,女,45 岁。2011 年 6 月初诊。平时有高血压病史,口服西药治疗,血压可控制在130 ~ 140 /80 ~90mmHg。一月前因生气出现血压升高不降,达170 /120mmHg,曾在别家医院治疗( 口服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镇肝熄风汤及西药同前) ,血压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门诊,症见: 头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两胁作痛,烦躁,口苦咽干,纳差,失眠多梦,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脉弦数。BP: 160 /120mmHg。辨病头痛,辨证肝郁化火,治则疏肝泄热,健脾养血,安神。方选: 丹栀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 10g,栀子 6g,甘草 10g,当归 12g,云苓 12g,白术 15g,白芍 15g,柴胡 12g,黄芩10g,怀牛膝 20g,酸枣仁 15g,百合 30g。服药 10 剂后复诊: 血压 130 /80mmHg,诉症状基本消失。
讨论
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上出额,下颊里,环唇内,故头面疼痛,与肝关系最为密切。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易动易升。“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在志为怒。”肝在五行系统归类中属“木”,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性能,并主疏泄,喜向上升发与向外宣泄。肝经“在上行,沿咽喉,系鼻腔,注目而交巅”。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情志气郁化火,肝火循经上攻头目,上扰清窍而致头晕胀痛,面红目赤; 肝气郁结,则肝失条达柔顺之性而急躁易怒,以致肝郁血虚; 肝上贯膈布于胸胁,故两胁作痛。肝病易郁,郁则化火,肝经“挟胃属肝,联络胆腑”,胆热循经上扰,故口苦咽干,耳鸣; 肝失疏泄,可形成木乘土证,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肝木与心火乃母子相生的关系,心神往往易受情志因素的影响,根据母病及子的原理,肝气易于亢逆,扰犯心经,灼伤心脉,则睡卧不宁。关于肝病的治疗方法,古今名家治肝之法有: 《黄帝内经》治肝三法、《金匮要略》治肝十法、魏玉横的治肝法、王旭高的治肝三十法、费伯雄的治肝八法、丁甘仁的治肝十法、许寿仁的治妇女病调肝十法和邹良材的治肝八法等。后人将王旭高的治肝三十法归纳总结成肝气治法( 分疏肝法、柔肝法) 、肝火治法( 分清肝法、泻肝法) 、肝风治法( 分镇肝法、平肝法) 及其他治法( 分补脾抑肝、清肺制肝法) ,共四类八法,便于临床掌握使用。王老师认为: 怒为肝之志。情志所伤,损伤气机,致气血不和而脉不畅,“不通则痛”,发生头痛。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会消耗气血,所谓“劳则气耗”。气血耗伤,肝藏血,血舍魂,精神神志活动失养,“不荣则痛”,发生头痛。故本例病机为肝郁脾虚,肝郁化火。若给予重镇之品以强制之,如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只会加重病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故应以疏肝泄热,健脾养血为主,佐以安神药。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且为肝经引经药; 白芍性寒味酸苦,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当归为血中之气药,养血和血,理气; 当归、白芍、柴胡,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 牡丹皮清血中之伏火,栀子导肝热下行; 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降压的作用; 怀牛膝性味苦酸而平,归肝肾经,可引热下行; 再加百合、酸枣仁以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