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王新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传承资料
传承资料

医案-炙甘草汤治疗心律不齐案

发布日期:2020-12-07   阅读量:11611

患者:女,62岁。2011年12月13日初诊。

主诉:间断心慌、胸闷、气短5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5年前劳累后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窦性心律不齐。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诸症间断反复发作。1个月前患者心慌、胸闷、气短再发,伴失眠乏力,纳差,至省级某医院就诊,经检查后,医生建议其行支架治疗,由于经济原因,患者拒绝。至我院寻求中医治疗。刻诊:心慌,胸闷,动则加重,伴有头晕,少气,乏力,倦怠,懒言,纳差,失眠,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量少、色微黄。舌质红、少苔,脉沉细结代。

西医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型);心律失常:频发房早,偶发室早;失眠;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心悸(气血阴阳亏虚)。

治法:通阳益气复脉,滋阴养心安神。

处方: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30g,党参15g,桂枝10g,麦冬20g,生地黄15g,阿胶15g(烊化),火麻仁20g,炒酸枣仁30g,大枣10枚,生姜3片为引。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二诊(2011年12月22日):患者诉经服完汤药后,大便日1次,五心烦热消失,一晚能够安然入眠约5小时,心慌亦缓解,仍纳差.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查心电图:心肌缺血,偶发房早。疗效初现,守上方加炒白术15g,茯苓15g,焦三仙各12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三诊(2012年1月10日):患者诉现在心慌、胸闷、气短、失眠诸症明显缓解,但不慎受惊吓或劳累之后仍可发作,为求巩固治疗,遂再诊。脉仍微涩,良久一结。患者气血渐充,改方为炙甘草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炙甘草30g,党参15g,桂枝10g,麦冬20g,生地黄15g,阿胶15g(烊化),火麻仁20g,炒酸枣仁15g,炒白术15g,茯苓15g,黄芪30g,当归15g,陈皮10g,柴胡6g,升麻6g,大枣10枚,生姜3片为引。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按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患者心慌,胸闷,动则加重,伴有头晕,少气,乏力,倦怠,懒言,纳差,失眠,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量少色微黄,舌质红少苔,脉沉细、结代,一派气血亏虚之象,正合炙甘草汤之病机。清代医家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认为:“心不安其位,则悸动不止;脉不复其常,则代结,何以调?故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滋阴之一路也!”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陶弘景在《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党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黄、麦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证方药合,虽是顽疾,其效亦章。在其调理阶段,合补中益气汤,意在滋其后天生化之源。

王教授在运用此方时,常易炙甘草为君药,量一般用至30g。甘草蜜炙后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正合炙甘草汤主治之气血阴阳虚弱证。臣以党参、大枣、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益气养血滋阴,并以气血阴阳亏虚的偏重而决定党参、阿胶、麦冬、麻仁的用量,但依原方党参与阿胶同比例运用,麦冬与麻仁同比例运用。以桂枝、生姜为佐使药温心阳,通血脉,共促益气养阴、通阳复脉之功。临证中辨证运用此方治疗心律不齐(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心房纤颤、室性早搏等)、冠心病(心肌缺血)、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多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