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丁樱国医大师工作室  > 医案分享
医案分享

孩子反复积食,先消积还是先健脾?这样做效果才好!

发布日期:2022-03-03   信息来源:丁樱儿童健康   阅读量:589

孩子反复积食,先消积还是先健脾?这样做效果才好!

我们常说:要给孩子健脾,需要等积食消了才能进行,否则健脾的效果就会不好。但有些家长也会遇到一个大难题:孩子的积食反反复复,总是消不下去,找不到健脾的机会。那么这种情况该如何调理孩子的脾胃呢?今天我们来讲一讲。



孩子反复积食,是“脾积”的表现



一般我们所说的积食指的是,孩子平时的消化功能是正常的,但最近饮食不节制、吃多了,或者吃了不好消化的食物而引起的。


这种积食是暂时性的,只要及时消积导滞,孩子的消化功能就会恢复正常,并不会伤及脾胃。


但如果孩子长期、反复积食,哪怕吃得很少也积食,或者消积导滞的效果不好,那这种情况就说明孩子的脾胃功能已经受到了损伤,出现了“脾积”的情况。


脾积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简单说来,脾积就是因为孩子长期处于积食的状态,脾胃长期超负荷工作,一直在受损。慢慢地,负责运化吸收食物的脾就受不了了,功能开始减退,运化能力越来越差。


此时就算孩子吃得少、吃得清淡易消化,还是会动不动就积食,而且消积食没两天就又积食了。


脾积的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

如果有以下3种或者更多的表现,就说明孩子脾胃已经受损,出现脾积的情况了。


• 看食欲:胃口差,吃一点就饱了,或者特别能吃却不吸收、不长个;

• 看面色:面色不好,脸色一般偏黄,或者面部有白斑,或者山根、太阳穴、额头有青筋;

• 看形体:瘦瘦小小,四肢肌肉很少,严重时肚子会胀大得比较厉害;

• 看舌头: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舌苔厚腻,而且反复出现,消不下去;

• 看大便:大便容易不成形、粘腻,还容易腹泻、便溏;

• 看体力:体力差,不喜欢自己走路,甚至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

• 闻口气:有口臭,口气大,或者嘴巴里有酸腐的气味;

• 抵抗力差:这样的孩子非常容易感冒发烧,咳嗽缠绵不愈,甚至每个月都会生病。


想要改善脾积孩子的这些表现,就一定要让脾胃健运起来,然而这类孩子往往会反复积食、经常生病,而健脾又需要在无积食、无病痛时进行,这就形成了矛盾,让家长调理起来很棘手。




调理脾积孩子的脾胃


做好这3件事



脾积孩子反复积食的根源在于脾虚、脾胃功能不足,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控制饮食、消积导滞的方法来处理,否则可能会让脾胃功能越来越弱。


对于这类孩子,想要健脾、调理体质,可以通过攻补兼施的方法这里的“攻”指的是消食化积,“补”指的是补益正气,这二者同时施用的治法就叫攻补兼施。也就是说,既给孩子消积,同时也要给孩子健脾。


长期素食不可取,消积别忘补脾

对于积食的孩子,通常会建议吃少、吃素、吃清淡,在饮食上做“减法”,并且用一些消积导滞的药物,这是为了给脾胃减负。但脾积孩子的脾胃本就虚弱,如果还经常给孩子吃素食或者消积食,很容易损伤脾胃之气,甚至导致营养不良的情况。


这时想让孩子虚弱的脾胃重新运转起来,还需要家长增加脾胃的动力,给孩子补一补脾气,做到消中有补,补中有消,去邪气的同时不伤及正气。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简单地同时服用消积药和健脾药,而是用一些合理搭配的、既能消积又能健脾的方子。


消积健脾方


【材料】山药(干)9克,莲子肉(干)6克,茯苓6克,薏米6克,芡实6克,炒麦芽6克,炒山楂6克,炒神曲6克,炒鸡内金6克。

【做法】上述材料加入800毫升水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30分钟,滤渣取汁代茶饮。

【用法】每天一次,连喝1~2周。

【功效】消积健脾。

【适用】适用于长期反复积食、舌苔厚腻的孩子。3岁以上辨证合适用。



对于不懂得药物配伍,或者不方便熬煮中药方剂的家长来说,给孩子选择中成药也是不错的选择。小儿健脾丸既有健脾化湿的作用,又有消食化积的功效,并且以健脾为主,可以用于调理脾虚反复积食的孩子。


把握好补脾力度

在消积取得成效、孩子的积食消退之后,可以适当加强补脾的力度。只有积极补脾、健脾,才能修复孩子受损的体质。但要注意,反复积食的孩子脾胃受损,进补不能太过,避免直接用党参、黄芪这样健脾补气作用比较强的药材,否则孩子容易虚不受补,出现“上火”的表现。


最好选择山药、枸杞、南瓜、小米等性味温和又能健脾养胃的食材。日常可以经常用这些食材做一些易消化又有调补作用的食疗方给孩子,如健脾的山楂山药粥、谷芽小米粥等。


配合小儿推拿效果更佳

除了食疗方和中成药以外,日常还可以配合小儿推拿来消积健脾。


具体的手法为:补脾经200次,揉二马100次,上下捏脊5趟,揉足三里50次,逆时针摩腹300次,平补平泻大肠经100次,顺运内八卦50次。每天1-2遍,上下午各一遍,左右手都要做。

补脾经

揉二马

捏脊

揉足三里

摩腹

平补大肠经

运内八卦